编者按
沈阳市及周边地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同时也在发展当中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东北乃至全国的老工业基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沈阳经济试验区的设立,将为全国经济、文化等体制改革提供试点和思路,更是为探索建设和谐社会、老工业基地振兴、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等方面采取了一种新思维、新路径和新模式。
中国环境报记者 水华 通讯员 王明飞
4月6日,辽宁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7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出席新闻发布会并讲话。
沈阳经济区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城市组成,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9万人,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9984.7亿元,8个城市平均增速16.7%,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
陈政高表示,沈阳经济区先行先试,必将进一步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大幅提升辽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辽宁的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振奋辽宁人民的精神。辽宁将有力有序地推进改革,下一步将制定沈阳经济区新 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1 转变方式 调整结构 ——新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7个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为沈阳经济区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了政策机遇。
2008年上半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沈阳经济区申报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确定了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申报主题。沈阳经济区办公室起草了《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框架方案》和相关申报材料。6月,根据国家发改委意见,经辽宁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将原来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更名为沈阳经济区,并将阜新市正式纳入沈阳经济区。沈阳经济区由原来的7个城市增加到8个城市。
2009年,辽宁省发改委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汇报申请工作,征求对申报工作及《方案》的指导意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9月,辽宁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将沈阳经济区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函》。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带队到辽宁省调研沈阳经济区建设情况,对辽宁省申报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11月3日,辽宁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上报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将沈阳经济区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请示》,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委办理。经多方努力,辽宁省申报工作获国家发改委15个司局和国务院24个部委的一致通过。
2010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签发办理意见并上报国务院。3月15日,国务院领导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圈阅批定。4月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批复。
2 破解难题 开创新路 ——新经济试验区新在哪儿?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俗称“新特区”。与上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那批老的“经济特区”相比,“新特区”有哪些新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沈阳经济区主要在哪些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就此,沈阳市发改委主任彭林给出了解读。
从2005年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改革试点开始,国家便开始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陆续设立一批“新特区”进行各领域试点。
新老“特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是二者建立的背景和目的不同。老的经济特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探索道路而设立。而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下,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的一种体制机制上的探索。二者的任务和手段也不相同。上世纪80年代初设立的那批经济特区,主要任务是为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是当时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新一轮试点区域则是要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手段,综合解决经济发展中体制机制上的矛盾。
从设立地域和模式上的差别,也可以看出新老“特区”不是一码事。老一批经济特区基本都设在我国沿海地区。而“新特区”则是综合考虑国家地域性、区域性总体发展战略批准设立的,各“新特区”均有不同的区域特点。比如,成都和重庆城乡差别较大,因此以城乡统筹为改革试点内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则以建设“两型”社会为主要内容,意在探索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综合配套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允许试点地区对一些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每一个试验区,都有一些先行突破的地方。比如,上海浦东新区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主要内容,天津滨海新区以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深圳重在探索行政体制改革,在撤并和压缩行政机构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沈阳经济区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和典型代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不仅有利于消除沈阳经济区自身结构性、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而且有利于总体解决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性矛盾,带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3 携手周边 协调发展 ——全面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沈阳市是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亦为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6万人,市区人口506.6万人。2009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 中继续位居前列。
目前,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八大优势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沈阳市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桃仙国际机场,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
做大自身经济总量,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进而提升对经济区的辐射和影响。与此同时,通过新城、新市镇建设,做大城市规模,与经济区其他城市通过交通带、产业带、城镇带连接,加速推进一体化,共同打造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沈阳市市长陈海波脑中,有一幅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4月6日,在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闻发布会后,陈海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当前,沈阳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做大自身经济总量,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产业,通过推进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金融体制创新、城乡统筹、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对外开放等10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沈阳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先行先试,沿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迅速做大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沈阳还要加快做大城市规模,与周边城市高度融合,最终实现8城市携手发展。
陈海波说,近期,沈阳市在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将启动“一区四项”专项改革试验,首先确立沈北新区为先导示范区,实现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同时开展4项专项改革:在铁西区开展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战略重组专项改革试验,在金融商贸开发区开展生态金融专项改革试验,在大浑南地区开展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专项试验,在辽中县开展现代化综合保税物流专项试验。
4 突出特色 转型发展 ——创新机制探索沈阳特色
据透露,沈阳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将围绕空间优化、产业升级、企业发展、所有制调整、金融、“两型”社会、城乡统筹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10个方面推出系列创新之举。
形成不同特色的功能区。推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主要向中心城市集聚,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沿交通廊道向科技新城、产业新城拓展,培育重点产业空间。
打造“中国软件名城”。提升科技研发水平,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创建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示范区,倾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软件名城”,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东北三省的先行城市。
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主体,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体制等方面开展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改革。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使沈阳新型工业化体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引导外贸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支持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争取沈阳市成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义务教育水平进入副省级城市前列。深化社会事业领域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扩大就业,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力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推进医疗卫生领域改革,使沈阳成为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适时对现有事业机构进行调整。构建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适时对市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进行职责调整和编制划转,出台事业单位改革意见,制定各类事业单位管理标准。做好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力争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项目最少。
5 区域联动 统筹发展 ——八城市的八个一体化
沈阳经济区将全面启动城市连接带建设,包括沈阳至抚顺,沈阳至本溪,沈阳至彰武,沈阳至辽阳、鞍山、营口,沈阳至铁岭这5条连接带。要在城际连接带上抓好交通走廊建设,把这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向前进,特别是要再启动一批城际铁路和城市轻轨项目,在轨道交通线上,每一站都可能崛起一个新工业区,形成一座新市镇。要在城际连接带上,全面启动新城、新市镇建设,将全面启动25个10万人口以上的新城和8个5万人口以上的新市镇建设,加快要素聚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使城镇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目前,沈阳经济区主要是实现8个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市空间距离,今年将加快沈阳经济区高速公路新民至铁岭段建设,加快推进沈本产业大道、沈铁城际铁路建设,抓紧哈大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沈阳经本溪至丹东客运专线、沈阳经阜新至北京的京沈客运专线建设,形成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相互融通的1小时交通网络,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通信一体化,共享区号,降低通信成本。生产要素一体化,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资源的共享。市场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联合指定市场准入、工商管理、信用监管等一体化改革措施。户籍一体化,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人口流动限制。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实现区域就业机会共享和社保政策的异地接续。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一体化,共享公共资源。生态环保一体化,联合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专项治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