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已经在万里征途中迈出了第一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未来的路更长,任务更重大,也更艰巨。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为中国环保事业播下了种子,并用心血和汗水为之浇灌,催其发芽,促之新绿,那么,年轻一代一定能够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精心培育,倾力耕耘,使这棵荫及子孙的小树成长壮大,硕果累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神州大地不仅经济繁荣昌盛,而且定会再现碧水蓝天的美好景象。 ——曲格平
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环境学家。
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曲格平先生坚持探索,著述颇丰,其中包括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的环境管理》、《我们需要一场变革》、《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关注中国生态安全》等10多部著作。
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由曲格平和彭近新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环境觉醒》一书,系统地汇集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珍贵的历史文献。可以说,这是对世界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会议情况及其主要文件、资料的第一次展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令人甚感欣慰。
该书主编曲格平先生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者、领导者之一,他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人类环境会议》亲历者,也是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组织者之一。曲先生虽年事已高,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依然心系环境事业,亲自领衔,悉心将这两次重要会议文献整理出版,圆了他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协助曲先生的另一位主编彭近新教授,是在环境领域耕耘30余年的一位学者,曾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自然生态保护司担任多年领导工作。
这本书除完整地汇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重要文献外,同时还登载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选载了回忆周总理支持环境保护事业的部分纪念文章,以及中国当时环境状况、环境重大事件和环境有关背景的非常宝贵的原始资料。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和《人类环境宣言》等文件发表,表明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从此揭开了人类环境保护的序幕。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和会议期间制定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更成为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的一座里程碑。该书冠以《环境觉醒》之名,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远。40年快要过去了,环境觉醒仍须不断深化。
二
此前人们或许从疏散文献中获悉过人类环境会议的某些信息和内容,在《环境觉醒》一书中,你可以获得一个会议全貌特别是可以看到中国代表团的行踪。1972年的中国正处在动乱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原本不接触环境保护、临时凑集成的40多人的代表团,顾不上翻看会议秘书处送来的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文件,只对会议宣言草案进行了研究。因此,在会议的全过程中,中国代表团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宣言”的修改上。提出修改内容有10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前提下,去解决自己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问题;保护环境与维护国家主权问题;建立国际环境基金问题;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技术交流等问题。这些问题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共鸣,并促成大会成立专门委员会,最终通过了修正后的《人类环境宣言》。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指导意义的“宣言”,是会议的一大成功之处。中国代表团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从现在出版的文献上看,如果说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有什么不足?在环境问题根源与人口增长等争论的一些观点上,不免有失之偏颇。
除了修改“宣言”之外,中国代表团的另一重点话题是对美国侵越战争的强烈谴责,言词之激烈,为以后少见。中国的发言,博得了出席多数国家的支持。外电称:“环境会议爆发了重大政治事件。”但是,如何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却欠掌握。初次出席联合国这样的会议,缺乏经验,也在所难免。好在总结报告中,中国代表团已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
在代表团回国后的总结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叙述的全是会议中的政治斗争,对于会议的主题:“环境保护”却只字未提,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社会背景下的畸形心态。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环绕《只有一个地球》这个中心,向人类传递和强调这样的事实:人类及其周围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如果人类的轻率决策和盲目行动损坏了这个相互依存的环境,却又不遵从科学规律而老老实实地对其进行修复和保护,人类自身最终将失去这块生存之地。
人类环境会议着重审议了6项重大主题,即:一、为了环境质量对人类定居地加以规划与管理;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环境影响;三、有广泛国际意义污染物的鉴定与控制;四、环境教育、宣传、文化和社会;五、发展与环境;六、行动建议及所涉及的国际组织问题。这是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根据当时认识提出了应采取的举措。对今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来说,这些领域和举措,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过去在国内出版过经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文本》文本,但读者这次看到的却是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原汁原味”的会议文件。《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面临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同时不应忘记保护和改善环境;在工业化国家里,环境问题一般则与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人类环境宣言》还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因此,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应该共同努力遵循《人类环境宣言》所阐明的26条原则进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今天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考察,这26条原则不仅适用于当时,也依然适用于现在和未来。
三
周总理在听取代表团工作汇报后当即表示:对中国环境问题再也不能放任不管了,应当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了!这振聋发聩的声音,犹如一声春雷,让人惊醒。在周总理坚定支持下,1973年8月5~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中国从此拉开了环境保护帷幕!
尽管中国当时处在闭关锁国状态和“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但是,周总理力排“四人帮”干扰,委托李先念和余秋里主持这件事。李副总理在会议讲话中强调:“国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要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满足于这个现状……环境保护问题,还没有引起大多数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的重视”,李副总理要求环境保护做到3条:“第一条,要领导重视,认真抓,认真解决”;“第二条,新建企业,要把‘三废’治理措施安排上重要议程和计划,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第三条,要讲工农联盟”。余秋里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保护环境,要家喻户晓,要大宣传、大教育,依靠群体,解决问题。”
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期间,制定了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造福人民的战略思想和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可以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这两大历史性贡献,从发端和源头上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确立了正确方向!
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春风吹拂着中华大地,会议制定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即后来简称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奠定了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思想基础,成为指导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前进的理论渊源。让我们看看“32字方针”吧: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尽管当时不可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已经蕴涵着宝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特别是1992年以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但演变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道路和战略,而且为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为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并规定对土地、区域、流域、海域等综合性开发规划,以及有关工业、农业、畜牧、林业、水利、交通、旅游、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性规划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奠定了可靠的思想基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节约的优良传统,32字方针规定“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既是中国人民节约美德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生动体现,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潮流。“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不但为中国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南,而且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这是环境保护工作方针贴近民众、相信民众的朴素表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公众的广泛参与。人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环境是公共资源和公共物品,环境属于公众所有,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意识和法制观念更加强烈。正是“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使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与大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事业,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提供了强劲的理论武器,奠定了环境信息公开的思想基础。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保护环境就是为了增进“人类福祉”,是为人民造福。用当代中国语汇表述,保护环境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是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不仅已经成为社会基本共识,而且载入了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
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首开中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之先河。作为环境保护第一个法规性文件,该项规定包括了10个方面的内容:(一)做好全面规划;(二)工业要合理布局;(三)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四)综合利用,除害兴利;(五)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六)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八)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九)开展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十)环境保护所必需的投资、设备、材料要安排落实。
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法律是普遍意志的体现”。当代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说得深刻:“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法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制定的这一法规性文件,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普遍意愿,又赋予了他们维护环境权益的法律武器,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也为后来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管理,奠定了可靠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
在阅读《环境觉醒》一书时,笔者总会不禁陷入沉思:在那国门锁闭、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中国政府却能够派出第一个高规格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环境会议而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并了解到世界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此为镜认识和反思中国的环境问题;在那“四人帮”妄图夺权、国家几乎处于凋敝状态的“文化大革命”劫难中,中国却仍然能够排除其极左路线的政治干扰,成功地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拉开共和国的环境保护帷幕;在勇于揭露当时环境问题基础上,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竟然能够第一次制定出至今依然适用的中国环境保护的工作方针;在那践踏法律、无政府思潮泛滥成灾的年代里,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竟然能够成功地制定出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规性文件,这是怎样的伟大奇迹啊!这是多么珍贵和来之不易!诚如曲格平先生在《前言》中评述和感叹:这一切全依仗了周恩来总理这棵参天大树,这座“靠山”!如果没有周总理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也许要推后若干年!
人类环境会议过去已近40年,其间尽管联合国曾经召开数次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发布《宣言》,制定过多项国际环境法律和协定,多次明确规定和重申保护全球环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是,某些发达国家习惯于“忘却历史、推卸责任”,环境问题至今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发达国家凭借强劲的经济实力和领先的科技优势,已经解决了本国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所谓第一代环境问题;如今又凭借他们掌控着国际规则话语权和控制权,把应对全球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所谓第二代环境问题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环境问题的责任和义务,南北两个世界针锋相对的对垒,已经像当年人类环境会议那样而且必将继续上演,人们是否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呢?
中国环境保护走过了30多年不平凡的征程,环境保护成就和经验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发展的史册。中共中央早在1978年12月批转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提纲要点》时指出:“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污染已如此严重,实现发展国民经济生产规划纲要,工业和其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之后,那将成什么样子呢?”现在,中国工业化建设刚进入中期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已成最为严峻的挑战!邓小平1987年阐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时强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当中国2050年实现经济发展第三步目标时,环境状况又将是什么样子呢?凡此种种重大环境问题的应对之策,人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有所警醒和思考呢?
古人云:读书益智,开卷有益。阅读《环境觉醒》一书,可以让人们更加认清中国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更加清楚地懂得共和国未来要展现山川秀美的面貌,惟有一届接一届,一代接一代把环境保护抓紧做实做好,绝不可有须臾松懈。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