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淮河10年水质状况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4年10月25日   来源:环保部
记者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获悉:10年淮河污染综合整治取得成效,整体水质改善明显,但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部分支流污染有加重趋势,"十五"规划项目进展缓慢,水质与"十五"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淮河水系2004年1~9月的水质状况监测数据与上年同期相比,水系总体水质好转,但干流水质变差,劣Ⅴ类水质断面占21%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14个断面中有8个断面的水质下降,水质变差的断面主要分布在淮南(4个)、蚌埠(2个)、信阳(1个)、盱眙(1个);支流水质好转,72个支流断面中劣Ⅴ类减少了12.5个百分点,污染依然严重,劣Ⅴ类断面分布较多的城市分别为:安徽阜阳市(6个)、河南周口市(5个)、安徽宿州市(3个)、安徽亳州市(3 个)、安徽滁州市(2个)、山东济宁市(2个);省界水质好转,10个断面水质变好,仅1个断面水质变差。

  1995-2003年间,淮河67个水系断面、干流14个断面污染程度呈明显好转趋势,主要污染指标浓度明显降低。2003年与1995年相比,淮河水系Ⅱ~Ⅲ类水质比例增加了9个百分点,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35个百分点。有34个断面水质类别变好,7个断面变差,23个断面类别不变。干流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增加了23个百分点,但是2001年后呈减少趋势,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到0%。此外,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在总污染负荷中比重加大,1996至2003年,COD排放总量减少了48%,其中工业COD排放量减少了67.4%,2003年与1997年比,生活COD排放量已超过了工业排放量在总污染负荷中的比重。1994至2003年间,淮河流域35个城市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35%。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没有相应增长。2003年,淮河流域COD入河量为71.2 万吨,与1994年150万吨相比削减了53%;淮河干流高锰酸钾指数浓度值总体呈好转趋势,由1994年的6.78mg/L降至2003年的4.91mg/L,从1998年开始基本满足Ⅲ类水质要求。

  沿淮四省(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环保系统在淮河流域共有219个监测站,水质监测人员4000人,共设786个监测断面。其中,淮河水系共设置86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含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包括干流断面14个、支流断面72个,其中属于省界断面的3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