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系2004年1~9月的水质状况监测数据与上年同期相比,水系总体水质好转,但干流水质变差,劣Ⅴ类水质断面占21%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14个断面中有8个断面的水质下降,水质变差的断面主要分布在淮南(4个)、蚌埠(2个)、信阳(1个)、盱眙(1个);支流水质好转,72个支流断面中劣Ⅴ类减少了12.5个百分点,污染依然严重,劣Ⅴ类断面分布较多的城市分别为:安徽阜阳市(6个)、河南周口市(5个)、安徽宿州市(3个)、安徽亳州市(3 个)、安徽滁州市(2个)、山东济宁市(2个);省界水质好转,10个断面水质变好,仅1个断面水质变差。
1995-2003年间,淮河67个水系断面、干流14个断面污染程度呈明显好转趋势,主要污染指标浓度明显降低。2003年与1995年相比,淮河水系Ⅱ~Ⅲ类水质比例增加了9个百分点,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35个百分点。有34个断面水质类别变好,7个断面变差,23个断面类别不变。干流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增加了23个百分点,但是2001年后呈减少趋势,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到0%。此外,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在总污染负荷中比重加大,1996至2003年,COD排放总量减少了48%,其中工业COD排放量减少了67.4%,2003年与1997年比,生活COD排放量已超过了工业排放量在总污染负荷中的比重。1994至2003年间,淮河流域35个城市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35%。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没有相应增长。2003年,淮河流域COD入河量为71.2 万吨,与1994年150万吨相比削减了53%;淮河干流高锰酸钾指数浓度值总体呈好转趋势,由1994年的6.78mg/L降至2003年的4.91mg/L,从1998年开始基本满足Ⅲ类水质要求。
沿淮四省(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环保系统在淮河流域共有219个监测站,水质监测人员4000人,共设786个监测断面。其中,淮河水系共设置86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含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包括干流断面14个、支流断面72个,其中属于省界断面的37个。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