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北京空气质量检测十年:从数蓝天到严控PM2.5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8/2012 17:58:04   来源:北京日报

  十年前,每年都会增加几天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蓝天数”,为很多人津津乐道。最近,本市对污染物浓度、PM2.5纳入监测并着手大力治理。从大颗粒物到可吸入颗粒物,再到细颗粒物,北京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与环保并行之路?

  2007年11月15日,北京2007至2008年采暖季开始的第一天,本报4版刊发了题为《中心城区告别20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消息。这条新闻清楚地表明,煤烟型污染,是当年影响空气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主要着力点。时过五年,燃煤行将退出城区,而滚滚车流等带来的二次合成细颗粒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环保新焦点。

  在车公庄大街一栋灰色楼顶,十几台暴露在外的空气采样设备,通过一条垂直的黑色管子,将室外的空气样本输往楼下的自动分析仪器中,源源不断。

  在市环保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脑上,一串串数字相继跃上屏幕,市民上网就能看到最近24小时内每小时的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

  细颗粒物(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就这样从去年年末开始和公众见面了。北京治理空气污染的进程,也从数“蓝天”,迈入控制PM2.5的攻坚战中。

  “空气污染防治和经济快速发展,是一对矛盾体。”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北京经济发展,可以用“腾飞”来形容。但日新月异的首都却面临着发展和环境治理的艰难抉择。

  曾经,作为首都的北京集中了包括首钢、北京焦化厂在内的大量工业企业、大型燃煤电厂环京而建。城区里,燃煤是市民做饭取暖的主要燃料。“冬天,走到大街上,浓重的煤烟味儿非常呛人。”一直在南城居住的屠女士告诉记者,每到冬天,口罩是体质敏感的她必备之物。

  1998年底,北京启动了分阶段控制、治理大气污染进程。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保护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北京已走过了14年的艰难历程。

  起初,燃煤是北京空气中污染物的首要来源,治理空气污染的头板斧也砍向了茶炉大灶。1999年以来,城区4.4万台机关单位的茶炉大灶完成“煤改气”,1.6万台燃煤锅炉拔掉“大烟囱”。此后,燃煤在本市能源比重中一直在下降。2010年,在能源消费总量增加82%时,燃煤消费量仍控制在1998年的水平以下。相应地,清洁能源天然气用量由1997年的1.8亿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约70亿立方米,比重达到70%。

  除了能源结构的变化,本市开始以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来换取环保。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厂等200多家重污染企业先后关停、搬迁,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2010年本市三产比重超过76%,万元GDP能耗达到了0.582吨标准煤,为全国最低!

  2011年底,数场大雾引发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对颗粒物的控制由燃煤引发的大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转向更小的PM2.5。

  市环保监测中心副主任赵越告诉记者,PM2.5天然成分少,大都是废气发生化学反应转换而来的,北京地区PM2.5中含有大量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粒子,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还是影响城市能见度的主要因素。

  又一场以降低PM2.5为重点的空气质量攻坚战开始了。

  对产生可吸入颗粒物的“罪魁祸首”——燃煤,本市将加大削减力度。按照计划,本市将推进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建设,替代燃煤机组;城六区继续实施燃煤锅炉和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到2015年建成无燃煤区。

  经济发展,北京主动选择更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环保等部门制定出禁止发展的产业名录,不再新建重污染的制造加工及资源开发项目。实施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关停4家水泥生产企业,炼油规模控制在1000万吨。对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油漆涂料,实施清洁产品替代。落后产能和高污染工业企业加快淘汰步伐。

  除了工厂,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成了空气质量的大敌。今年5月31日,与欧洲主流环保标准同步的机动车燃油“京Ⅴ”标准正式发布,北京500万辆机动车改“喝”更清洁的燃油。从1999年实施机动车“国Ⅰ”排放标准开始,北京在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别实施了机动车“国Ⅱ”、“国Ⅲ”、“国Ⅳ”排放标准及相应的燃油标准。而每一次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高,都能带来15%至20%的单车减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