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烧秸秆染黄南京城治理需要系统工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6/2012 17:50:10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刘志权

  秸秆回收,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难解的系统工程和民生问题,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决心。

  这几天,南京出现了罕见的黄昏天、黄泥天,空气中弥漫着有点刺鼻的焦糊味。数据呈现更为形象:6月9日开始,江苏大片地区空气中PM2.5等指标急剧飙升,部分地区瞬时浓度最高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荣膺全国最差。

  空气重度污染的客观原因,是入梅前期的静风低压,不利于烟尘扩散。但更为根本的原因也众所周知,那就是大面积、区域性的秸秆焚烧。事实上,除了眼下,每年的10月秋收时节,伴随着另一个秸秆焚烧高峰,也是常见的灰霾污染期。这一现象已经持续有年。事实上,导致的后果不仅是污染,烟团飘到高速公路,降低了能见度,甚至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增加。

  找到罪魁祸首,对症下药似乎比较容易,但事实证明,收效甚微。

  以江苏某农村为例,机械收割后,政府的要求是,农民把地里的秸秆运送到指定的回收点(一个乡一个)。每亩一两千斤的秸秆,装运到距离不近的回收点,只有20元补贴。而作为对比,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做一天的小工,收入也不低于50元;一个熟练的工匠,每天能挣100元以上。农村空巢情况严重,劳力严重不足,地里挣钱本身不多,种种现实之下,让农民来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似乎既不人道,也的确非长远之计。

  基层政府也没有执行政策的强烈愿望。除了农民的抵触,还因为秸秆回收本身还是问题。秸秆处理技术喊了好多年,真正能够落实的并不多,回收起来的秸秆难以消化,大多只是在回收点缓慢腐烂。而秸秆回收技术,的确超出了基层政府的能力。

  禁不如疏。解开秸秆回收链条上的死结,良性的出路似乎应该是:大力发展秸秆处理技术,变废为宝;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回收秸秆的补贴,让利给农民。但现实却是,在南京江宁区,投资近200万的秸秆气化站,只使用了两个月就宣告关闭,而且从未烧过秸秆。该地区类似气化站20多家,总投资高达数千万,但运营状态都类似。核心问题是,运营费用难以落实,秸秆回收需要费用,作为气化站生产原料也比较费事。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难解的系统工程和民生问题,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