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资源保护莫把民间参与挡在门外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20/2012 10:25:4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朱昌俊

  黑龙江省6月14日颁布《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企业探测开发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必须经过气象部门批准,而且探测出来的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我国首个规范气候资源利用的地方法规。(6月18日《京华时报》)

  仅从常识的角度作出判断,都不难理解舆论在此事上的吐槽动机:当我们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太阳、风,都被以法规的形式定义为“国有”,荒诞之感显然立显。

  仅从立法的角度而言,该地方条例明显带有僭越之嫌。因为无论是与之相关的上位法《气象法》,还是《物权法》都未对太阳能、风能等归属问题进行明确界定,更毋庸说是“国有”了。如果以立法的出发点而论,从该条例的名字就不难发现,对于民间探测开发的限制,应该是出自对气候资源的保护。那么,这里又有必要讨论一下,保护气候资源,将民间参与排除在外是否有必要。

  可以明确的是,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我国气候资源开发而言,政府对开发主体、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式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实属必要。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盲目开发;二来,也是管理效率的需要。

  但较之于传统能源的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较之传统能源如煤炭的开采,清洁能源的环境和安全风险都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民间的参与提供了先天优势;其次,囿于清洁能源在我国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的发展现状,民间资本在能源的普及和研发方面,显然有不可替代的前瞻优势,这在许多行业都已经得到证明。再者,现阶段清洁能源的发展规模和民间资本的进驻欲望,都说明市场存在民间企业的生存空间。

  眼下,虽然我国2010年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政府将在多个行业为民资的进驻放行。但在地方层面,动辄以“保护”的公心,对民资进行限制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黑龙江此次对于民资的阻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说并不能由此推定当地就是“与民争利”,但对于民资的“歧视”是显而易见的。这之中除了地方可能存在的财政“私心”外,行政职能转型的滞后或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以此为例,将可能进入的民资排斥在外,管理就可轻松许多,诸如审批、立项、检测等管理程序都可一并省掉,一石几鸟,何乐而不为?

  清洁能源产业是一项涉及面广、耗资巨大的长期工程,从其发展路径来看,并真正站在促进国家能源结构的立场上,民间资本的进驻都是一个必然的事情。在这样一个认知下,对于民间资本,地方大可抱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放弃对立和管制思维,主动开拓合作渠道,实现双赢,而以行政思维设立门槛障碍,注定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