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评论:“胡萝卜式”环保运动有创意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08/2012 13:58:2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胡泽曦

  在英语表达中,“胡萝卜加大棒”意味着恩威并施。当今世界的环保运动,不少以抵制、抗议等“大棒”式手段为主,比如最近加拿大民众出于环保考虑,对修建输美石油管线进行的抗议。但美国的一些环保积极分子却发现,在鼓励人们支持绿色事业方面,“胡萝卜式”的环保运动似乎效果更为显著。

  2008年3月,环保积极分子布伦特·舒尔金在美国旧金山首次成功组织了名为“胡萝卜暴民”的行动。说是“暴民”,实际上是指通过互联网等多种社交形式集合起来的普通消费者。行动方式很简单:舒尔金与当地店家达成协议,从当天的营销收入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对本店进行环保改建,哪个商店答应的比例最高,就将消费者带到这个商店购物。当天,舒尔金果真为“中标”的那家商店带来了第一批消费者,他们在店内花了9277美元。店主惊喜之后及时履行了承诺,将这9277美元的22%投资到店内绿色改造上。

  首战告捷后,舒尔金发起的环保运动一步步壮大。先是官方网站上线,接着是寻得了社交网站的合作。由于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活动日益频繁、成效立竿见影,这种环保模式很快吸引了《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众多媒体的目光,不仅风靡美国,而且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芬兰、泰国等地也都掀起了“胡萝卜暴民”环保运动,其中的传统贬义词“暴民”也被重新赋予了非常正面的意义。

  在一些国家的“大棒式”环保运动中,堵塞厂家、商店,占领铁路、公路及其他公共设施的现象屡见不鲜,目的是吸引公众视线、强力改变某种现象或决策。美国社会的“生态恐怖主义”即是一例。“生态恐怖分子”为了环保而在伐木公司大肆破坏、在汽车专卖店纵火。这些行为因为极端而让大众难以接受。

  “胡萝卜式”环保运动虽然也是发动民众,但选择了更为温和的引导方式,不将厂商、零售商等看成环保运动的“天然敌人”,而是当作“团结对象”,通过组织消费对其进行“绿色”引导,从而在某个社区甚至整个社会推广环保理念、鼓励环保行动。

  虽然许多环保抗议行动的意义不能被简单否定,但是,环保和许多其他社会事务一样,“破”易“立”难。“胡萝卜式”环保运动力图从小处着手,为环保作出建设性贡献,这大约是它屡屡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