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
尽管目前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问题重重,但作为国家力挺的战略新兴产业门类,其未来发展前景仍旧留给业界众多期待。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表示,“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还难言真正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按照《意见》及正在制定中的相关规划,到2015年,国内海水淡化仍处于示范摸索阶段,需要完成一系列技术进步和政策系统规划任务。到“十三五”期间,产业化的春天或才将真正来临。而眼下的当务之急应是避免各地一窝蜂上马海水淡化项目,产业资本也应避免盲目冲动。
“十一五”规划目标未完成
中国证券报:自从2月中旬《意见》出台后,业界纷纷期待被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海水淡化产业提速发展,相关市场预测“十二五”产业规模可达上百亿元。你如何分析“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前景?
阮国岭:按照政策意图安排以及目前国内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到2015年前,海水淡化仍将处于探路、试点阶段,到“十三五”期间才有望推动真正的商业化。
事实上,过去5年,政策上也在适度推动海水淡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数字是,到2010年底全国日淡化海水量达80到100万吨,而实际的结果却只实现60多万吨规模。这中间的差距提醒我们目前大规模推进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时机还不成熟。因此,刚出台的《意见》中提出的“220万-260万立方米(吨)”的“十二五”目标数字相对比较保守。
这也是给业界传递一个信号,即“十二五”期间,受制于多重因素影响,海水淡化可能没有市场预期得那么前景光明。
目前,国内投资海水淡化项目的吨水成本在5000到1万元之间,如果以220万到260万吨的日淡化海水能力来计算,整个产业的投资规模将达110亿到260亿元。但这一产能规模有可能到“十二五”末还不能完全实现,不宜盲目乐观。
目前海水淡化市场启动,除受制于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外,其本身还存在一个关键性瓶颈,即产业本身市场容量有限。每两吨海水除淡化出1吨纯水外,还同时副产1吨浓盐水,浓盐水被限制排放,只能免费提供给就近的盐场晒盐。目前我国每年固定的食盐市场需求为6000万吨,而一个20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所能产出的盐量达1亿吨,比整个食盐市场的需求还多出许多,这么大的量如何消耗?从这方面来讲,在浓盐水找到完善的市场出路之前,将成为海水淡化的产业瓶颈之一。
需要专项基金支持
中国证券报:国内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厂存在的产能闲置现象,折射出这个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这种问题的主要症结在哪里?
阮国岭:导致产能闲置的根本成因是下游市场需求不充分。而导致这种需求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取水成本的高企,而8元/吨的水价只有一半是真正淡化水的成本,另外一半则是管道及其他外部成本,且这部分外部成本又非上下游环节所能消化,只有寄望于政府补贴来填补。但现行的水资源制度还没有将海水淡化纳入这项制度中,政府补贴无法配置。
中国证券报:应该如何完善水资源制度?
阮国岭:那就是《意见》中提到的要统筹淡水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制定并完善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比如说国有企业以7.5元/吨的价格把水引进来,然后再卖给用水客户,其中形成的成本差价由财政资金统一补贴。资金的来源主要靠政府收缴的水费。天津每户用户所缴水价中就包括一定比例的南水北调基金,且此项基金收取额度不断提高。未来,也应该在水资源费调整改革中收取一定额度的海水淡化基金,专项用于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中国证券报:目前海水淡化技术方面,主流的有反渗透膜技术和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如何评价这两项技术未来的发展空间?
阮国岭:两种海水淡化法各有特点,反渗透膜技术初始造价比较低,但后期运营维护成本较高,低温多效方式由于耗电成本较高,项目初始投资一般都比较庞大。经过我们研究,发现低温多效技术目前的能量回收效率已达95%,未来再往前进步,空间已经变得很小。而反渗透膜技术,未来寄望于膜的性能提高,进而拓宽其利用空间,其能量回收利用率空间还能再提升20%以上。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