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 杨宏伟
为了实现“十一五”目标,2010年底,有些地区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有些地区拉闸限电,有些高耗能企业提前安排停工检修。2011年伊始,高耗能企业开工,能耗大幅反弹。2010年12月,重工业增速仅为13.7%,但2011年一季度却达到了15.8%。而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用电量25813亿度,同比增长12%。
“十一五”的前车之鉴,就是要避免前松后紧。
指标分解“跳起来够得着”
指标分解是节能减排第一道不得不做的题,也是一道比较难做的题。“十一五”初期,中央分配指标时,各地都没有经验,有些地区的指标报得很高,但到了“十二五”,这种情形不再出现,大家都会压低。哪怕只有一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和中央也会讨价还价。
中央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目前,节能指标已经分解完毕,分为10%、15%、16%、17%、18%五档。各地的指标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一定是“跳起来够得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能耗降低也大。中西部地区降幅则相对较低。如上海要下降18%;北京要下降17%;而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则是最低一档,仅下降10%。
结构调整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结构调整,而节能减排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据我们到各地调研可以发现,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成效与当地领导的认识程度直接正相关。如果一个地区领导高度重视,在当地进行经济活动、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那么该地的节能减排工作就做得好,否则,进展就比较缓慢。节能减排绝不是单靠能源管理部门就能完成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最大的不同,是要突出结构节能。节能有三方面:管理节能、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十一五”期间,技术节能效果显著。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来节能。譬如,同样发一度电,过去需要350克标煤,现在只需要333克标煤。这样,1度电就少用了17克标煤。
到了“十二五”,依然要三方并举,但结构节能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三产”要调结构。调高第三产业,例如“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例要提高。因为这些产业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价值高,但能源、资源消耗低。在同一个产业内,也需要调整结构。比如在农村地区,从单一的粮食加工业到精细粮食产品深加工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内部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同一个企业内,产品结构也需要调整。比如传统钢铁制造业,中国钢铁产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了,但为什么还要进口钢材?因为有些高端钢产品,我们自己无法生产,只有进口。如果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攻关生产出替代进口的钢材产品,就可以增加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
节能从“千家”到“万家”
“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下称“行动”),针对的是高耗能行业中的高耗能企业,如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规模以上的独立核算企业。2004年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18万吨标准煤以上,共1008家。
这一行动成效显著,提前超额完成。2008年提前完成原定节省目标1亿吨标煤,2010年节省了1.5亿吨标煤。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与行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象扩大了,不仅是工业企业,而是把用能大户也拉了进来(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和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方案的提出,推动了“万家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欧债危机、美国债务危机使得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很不确定,中国的产品出口将受到直接影响。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结构调整、发展节能减排的良好机遇。
当我们的经济快车疾驰的时候,节能减排就像红绿灯和斑马线,对这辆车的运行进行约束,防止跑偏。“十二五”完成节能减排的指标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就像一场田径比赛,要跑五圈。头一圈跑得慢没有关系,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得力,后面赶上问题不大。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