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矿山企业“走出去”需要披“荆”斩“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22/2011 11:10:43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崔熙琳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成为我国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的最大动力。同时,从金融安全角度考虑,我国持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需要通过企业“走出去”来降低外汇储备的金融风险。但面对纷繁突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尤其是在矿产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矿山企业正面临新的挑战。那么,矿山企业该如何穿越荆棘,觅得宝藏呢?记者日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采访时,从该中心承担的《国外重要矿产勘查进展与找矿案例研究》这一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角色日益重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矿山企业“走出去”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较发达国家差距悬殊。

  自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矿山企业经过多年的历练和开拓,“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据安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1年第3季度,我国资源行业的并购活动在交易量和交易额方面均居首位,预计这一趋势在未来仍然不会改变。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作为两个资源大国,在2010年和2011年始终是并购的热点区域,并且仍将持续。过去5年内,我国在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0%以上。2010年,在我国海外投资十大目的国中,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位居第4名和第7名。2010年和2011年前9个月,我国在巴西和阿根廷开展了一些超大规模的并购。随着南美逐渐成为全球并购的热点,所有国际大型的企业或者比较活跃的并购企业都把目光瞄准了南美。安永在报告中称,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仍是中国资源类企业投资的首选目的国。

  Intierra公司在2011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展示的资料显示,中国矿业公司在海外的矿业收益额达389.681亿美元,主要来自澳大利亚(183.852亿美元)、哈萨克斯坦(107.493亿美元)和俄罗斯(48.386亿美元)等国家。矿种主要为煤、钛、锌、铜、铁矿石和金等矿种。

  但事实上,我国在全球矿业并购交易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被夸大。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欧洲发达国家仍旧是全球并购交易中的主要买方。2010年公告的中国公司作为买方的收购交易为161宗,涉及交易金额近120亿美元。但中国公司参与的收购交易只占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的6%,而北美公司占到了52%,澳大利亚公司占16%。据德勤公司的资料显示,中国实际只控制着本国领土以外现有全球矿业总产量的1%,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矿业强国仍有相当差距。

  “走出去”荆途坎坷

  虽然我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势头迅猛,但较之于矿业强国,仍难以望其项背,这并非出于偶然,有自身的弱势因素在“作梗”,但更主要的还是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一、矿业投资门槛逐步提高,“资源保护主义”抬头。

  保护本国矿产资源、提高矿产品附加值成为每个矿业国家的必然选择。安永最近发布的“矿业公司(2011年~2012年)面临的十大商业风险的报告”显示,“资源民族主义”已经取代资金分配成为矿业公司在2011年~2012年面临的最大商业风险。从2011年开始,很多国家改变了其矿业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权利金),而且一些国家已经启动“非用即失”条款。如南非新的权利金制度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加纳计划使其矿业权利金加倍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智利也修改了权利金利率;澳大利亚政府提议的矿产资源租赁税仍在伴随着其立法草案走向正轨,资源税将于2012年7月1日起针对国内煤炭和铁矿石收取其年利润的30%;今年8月,印度国会还审议通过了矿产资源法的修订案,这将在今后几年其对矿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全球矿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威胁矿业项目建设。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矿业最担心的问题。安永在其报告中也指出了人才短缺的严重性,它在所有的商业风险中排名第2位。事实上,到2012年,人才短缺问题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可能扩大成为矿业界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矿业部门吸引了不少来自其他行业的员工,因为其他行业的经济情况还没有完全好转,但这仅仅可以解决短期问题。人口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大量的接近退休年龄的技术人员已经离开了矿业部门。另外,还有很多技术人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已被解雇。

  澳大利亚发布的“澳大利亚技术人才”的报告中提到,澳大利亚矿业在未来10年里需要8.6万人来维持其目前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个现象不是只限于在澳大利亚出现,南非、加拿大和南美等国家也都存在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由于不能为项目建设和开工运营增补职员,很多项目都被迫取消或推迟。

  三、融入当地社区并协调利益分配关系,有益于开展境外项目。

  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差异。当我们在国外进行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时,应注意这种差异,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和习惯等。我国企业还应注意协调与资源所在地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分配。以现在日益突出的原土著居民问题为例,原土著居民自我维权意识的觉醒使得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的社区关系愈加紧张。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火山环”地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该地区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态环境之一,现因矿业的兴起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当地原土著居民称矿业公司置其利益于不顾,同时也担心被破坏的湖泊与沼泽得不到恢复。为了缓和原土著居民的不满,该省修改了《矿业法案》,以“原土著居民咨询”的方式,关注原土著居民利益,调和原土著居民与矿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另外,当地社区对如今的矿业公司提高了期望。为避免潜在危机及保护投资,公司有必要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当地社区群众建立起密切沟通与联系的渠道。

  举措多管齐下

  面对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种种严峻形势和问题,到底有何应对良策?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结合多位业内权威人士的建议,开出了良方:

  一是做好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适当放宽政策限制。

  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邵毅研究员认为,应做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顶层设计,把资源配置与对外援助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首先,采取“地质调查援外”的方法,将之作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第一环节。其次,要鼓励在地勘单位探明资源后,吸引一些冶炼、压延等以消耗矿产资源为主的企业到资源所在国去投资建厂。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建议,为企业提供自由决策权和产业支持政策。政府在鼓励矿产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应该打消顾虑,多提供一些自由决策权和支持政策,特别是对一些有实力的重点企业,进行备案并核定额度后,可由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自行决策。他还呼吁用一部分外汇设立一个供国内矿山企业到海外发展的“专项境外矿产资源基金”。从外汇储备中取出若干资金,去支持海外矿业的勘查、开采、收购,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

  二、结合公司的战略定位,担负企业社会责任。

  据招金集团高级副总裁李秀臣介绍,招金集团在海外投资中坚持3个原则:一是专注于纯黄金的发展定位;二是专注于投资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三是坚持做积极的股东。这就告诉我们,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有所专注。国外的矿产项目多如牛毛,但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企业发展,只有那些符合企业业务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项目才是好的项目。要明确“走出去”的目的,是取得资源,还是看好收益?与国外公司合资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但这类似于婚姻,取决于合作双方是否拥有共同理念、共同目标,如果合作双方想法不一致,“离婚率”就会很高。
企业要做大、做强,应该先从负责任的企业做起。我国企业应在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受目标国欢迎的企业。

  三、衔接国际矿业标准,择机进行海外并购。

  与国际矿业标准不一致影响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方面,我国地勘单位“走出去”进行矿产勘查需要遵守国际统一的经济技术评价标准和工程设计标准等;另一方面,在海外并购之后,需要对国外资产进行整合。如果标准不一致的话,就会影响到决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制定国际化的矿业标准。

  受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影响,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加剧,这对矿山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矿山企业应统筹规划,既要实施海外风险勘查,又要抓住难得的“窗口”期,收购或并购海外优质矿产资源。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走出去”方式。

  以民营企业的身份“走出去”,还是以国有企业的身份“走出去”?这是个问题。但事实上,在当前的国际大背景下,对于国有企业收购国外公司,取得控股权,西方国家还普遍存在戒心。因此,通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联合,由民营企业出面,进行资产重组和股权转换,可有效降低风险。

  对于是全面控股,还是参股这一问题,外资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控股也有一定的顾虑,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对控股未必是好事,只要能确保我国资源权益,任何方式都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