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这是陕西“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三大目标。
冬季战役
“灌区配套工程实施后,什么时候需要水就有水,农民种地放心了,增产又增收。”这句话道出了陕西水利部门的心声。
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问题首次提升到战略高度。今年也是陕西省的“水利建设年”,江河整治、重点水源、农田水利、城乡供水、防洪保安、水保治理等水利重点工程均顺利超额完成了节点任务。前三季度,陕西省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20.52亿元,同比增长36%,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0%。
秋收一过,陕西各地抓住冬闲时节,开始冬季水利建设。截至目前,陕西省冬季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工日727万个、机械台班38万个。新修基本农田17.8万亩,改造提高基本农田7.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83平方公里,解决人饮安全32万人,新修加高加固堤防194公里。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今年的那场特大秋汛,实际上,陕西之所以夺取了抗御30年来渭河最大洪峰的决定性成功,也与水利设施建设密不可分。
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如国家关天经济区、关中经济区、西咸新区,就是要把关中打造成引领西部发展增长极的引擎;再如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其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盐等各类地下资源,已成为国家这台大“机器”转动的重要能量来源;陕南的青山绿水,同样也为国家南水北调涵养着水源,保证着水质。
“我们不应该站在渭河边上看渭河综合整治,不可以站在秦岭山上看引汉济渭,也不能站在泾河边上看东庄水库,更不能站在华山颠上看南山支流治理。如果我们站在国家层面,甚至更高更远的视角看陕西水利布局,就不仅仅是视线内的渭河边的大堤,泾河上的大坝。实际上,陕西是在落实践行国家发展战略。”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曾表示,陕西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是立足于陕西省情水情实际、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性措施,更是支撑国家关天经济区、关中经济区、西咸新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支撑和保障着陕西经济发展,也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农业高效灌溉,防洪抗旱减灾,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制度……据悉,陕西“十二五”水利规划总投资达1050亿元,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上五大体系,彻底扭转水利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
六项改革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尚未形成,农田水利发展缺乏活力,水价形成机制不够完善,水利建设筹融资能力不强,依法治水、基层水利管理、水利应急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发展的同时,陕西水利的现状依旧不容乐观,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行业管理能力还不能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的需要。
“针对陕西省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将着重深化六项改革。”陕西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王建杰表示。
第一,按照“政府规划、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农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国有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与用水户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二,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县城供水水价改革步伐,逐步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对供水工程试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建立农灌水价和抽水电费的财政补贴政策,适当引入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
第三,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方面,将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培育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秩序,逐步实现水利工程管养分离。
第四,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陕西省将建立各级财政预算内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水利投资的比重,延长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期限,加大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力度,尽快出台新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第五,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动重要水源涵养区、河源区及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建立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协商机制和渭河、汉江等重要河流蓄滞洪区限制开发补偿措施。
第六,还将建立基层水利发展新机制。
此外,在水利管理方面,陕西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就是,严格取水总量控制,加快制定各市区和重要江河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指标体系。严格用水定额管理,修订完善行业用水定额,建立不同区域及行业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严格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管理。
河道管理也是陕西“十二五”水利管理的重中之重。陕西将建立完善的河道岸线管理利用和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定和完善河道采砂规划,严格管理河道采砂活动。
能源开发建设离不开水资源。在能源开发建设集中区,将坚决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依法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保护天然植被和生态环境。
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中,陕西省将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立与完善水利稽查制度,加强重点水利项目稽查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1050亿投资
在陕西省水利“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水利工程共10大类、130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050亿元。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工程260亿元,防汛抗旱减灾工程350亿元,城乡供水90亿元,农村水利150亿元,水土保持110亿元,其他项目90亿元。
“‘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数量之多、投资规模之大,在我省水利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这些项目实施后,必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陕西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肖宏武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为加大水利投入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建立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力投入农业部分,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要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水电增值税政策。
同时,全面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加大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力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确保足额征收到位。此外,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
“我们还可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王建杰表示,通过整合水利资产资源,加快组建省市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省政府在资本金、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目前,陕西省水务公司已经组建,正在积极开展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业务;西安、延安、榆林、咸阳等市级水务公司,也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城市河道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融资平台作用。
据悉,“十二五”期间,陕西省水利建设拟争取财政性投资760亿元,其中中央资金350亿元,省级资金210亿元,市县资金200亿元;利用信贷资金210亿元,吸引社会及民间投资80亿元。财政性投资主要用于防洪等公益性设施建设;信贷资金、社会和民间投资主要用于水源工程、县城供水工程、农村水利、水电、渔业等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建设。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