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成品油价或由三桶油自动依规调整 发改委不再通知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04/2011 10:20:41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中国证券报

   有关人士日前向记者透露,在已上报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方案中,除明确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及调整挂靠油种外,另一项改变是,当国际油价在一定价格区间内波动时,有关部门将不再就每次调价下发通知,而是可能由三大石油公司按新机制自动对应调整价格。

   这位人士表示,所谓“自动对应调整”指一旦达到新机制中的调价条件,三大石油公司无需等待有关部门调价通知,即可对应新机制规定价格自行宣布调价,这将是新机制中重要的变革之一。
  “三桶油”自动调整

   该人士表示,所谓自动对应调整,是指一旦达到新机制中的调价条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无需等待发改委调价通知,即可对应新机制规定价格自行宣布调价,这将是新机制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在国际油价处于一定区间内,当国内油价满足下调条件时,三大石油公司要在第一时间下调油价,而当国内油价满足上调条件时,三大石油公司则可根据各地区汽、柴油供应情况,选择不上调油价或在最高上调区间内适度上调。

   “媒体早先所说的下放定价权并不准确,因为在一定区间内,上调或下调的幅度是由机制决定的,三大石油公司获得的仅仅是公布权或适度调整权,而当国际原油价格在区间之外时,为减缓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发改委仍将保留最终调价权。”该人士解释。

   据了解,在新机制中,汽、柴油批发价仍采取最高零售价扣除合理成本的做法执行。三大石油公司也将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公布各省最高零售限价,这与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做法类似。

   “由于担心过多承受油价上涨的舆论压力,石油公司方面并不希望由其对外公布调价结果,而是希望由发改委指定的中介机构公布,但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另一知情人士透露。

   10月上旬,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进行调整。

   记者从上述人士处证实,已经上报的新机制中,已经明确将调价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增加WTI作为新的挂靠油种,但最终参考的原油变化率仍可能是三地,这意味着或将剔除某地参考油种。而对于移动变化率幅度如何调整,该人士未作明确答复。

   “缩短至10天的是调价周期,计价周期仍按22个工作日计算,调价期与计价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该人士举例,“例如11月1日调整油价后,如果11月10日调价条件满足,就可以再次进行调价,但调价的计价基础仍是上22个工作日(即10月中旬到11月10日)的三地移动平均价格”。

   除此之外,该人士还透露,由于发改委不再下发调价通知,因此今后成品油定价公式也将趋于透明。现行定价机制虽然规定了“22天+4%”的调价条件,但是对于达成条件需要参照的具体参数及计算公式,发改委并未对外公布,各机构只是按照自己推导的公式进行模拟测算,计算结果并不十分准确。

   “今后,相关细节可能会更透明。例如,具体挂靠油种以及汇率调整周期等,都有可能公布出来。”该人士表示。

   记者日前从有关人士处获悉,在已经上报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中,除已经明确的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以及调整挂靠油种外,另一项重要改变是:当国际油价在一定区间时,发改委将不再就每次调价下发通知,而是由三大石油公司按照新机制,自动对应调整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新机制照此出台,将有利于理顺长期以来国际、国内油价脱钩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荒。同时,新机制对于缓解石油公司炼油板块的亏损压力,也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趋势下,与国际油价接轨更深的新机制,或使国内油价上调频率加快。

   向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

   以往,曾多次出现过调价窗口已经开启,但考虑到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改委并未及时下发调价通知的情况。

   安迅思息旺能源首席分析师、易贸资讯副总裁钟健认为,采用对应自动调整方式,意味着国内油价调控将从“机制+通知”的半行政式手段,向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进化。这是今年7月份发改委在让渡航空煤油调价权之后,继而部分出让汽、柴油调价权的适时之举。新机制有利于理顺长期以来国际、国内油价的脱钩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荒出现,这是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中的重要一步。

   但钟健同时担忧,新机制实行后,由于缩短了调价间隔以及采取自动对应调整,届时国际油价的震荡将更直接地传导至国内,这对消费者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他认为,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中应防止一个误区,即唯国际油价至上。由于国际油价中包含了大量地缘政治、美国货币政策、金融炒作等非成本因素,因此像照镜子一样跟踪国际油价并不明智。

   “如果能将国内供求关系设置成一定的参数置入新机制,将更符合国内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还可减少油荒的出现。”钟健说。

   不过,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炜瀚看来,只要“原油+成本”的基本定价框架不被打破,仅在调价周期、调价频率、调价方式和挂靠油种上做文章,对于消除短缺与高价、解决当前中国成品油市场的矛盾,都是隔靴搔痒。

   他认为,现行定价框架中的“成本”是指油企的炼油成本。不难察觉,“原油+成本”就是一个典型的厂商角度表述,其本质是保护垄断利益,而非公众利益。

   有利提升石油公司估值

   针对此次调整,业内人士认为,在A股市场中,从该政策中获益最大的将是中国石油(601857)与中国石化(600028)这两家公司。两大公司炼油板块长期亏损,主要原因即是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及时。

   当下A股市场大多数上市公司估值高于海外,但几大石油公司估值则恰恰相反。民族证券成品油分析师齐求实告诉记者,目前海外市场纯勘探类公司估值在15倍左右,炼油类公司估值在13倍左右,化工类公司估值水平更高。但截至11月3日,中国石油估值在12-13倍之间,中国石化估值在8-9倍之间。这两家同时拥有勘探、炼油、化工与销售业务板块的公司之所以估值低于海外,主要原因即是受炼油板块长期亏损拖累。

   他分析,如果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赋予两公司及时调价而无需上报的权利,将极大缓解两公司炼油板块的亏损压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估值。

   目前,国内通胀拐点已现,主管物价与体制改革的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在中国改革论坛上表示,今后两月CPI有望控制在5%以内。众多经济学家更是预测,明年通胀形势将大为缓解。而且,记者了解到,今年发改委体改司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综合判断,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在年底前出台的可能性极大。(记者 钟正)

    

   专家:新定价机制下 两巨头炼油将告别过度亏损

   根据目前了解的新定价机制,中国石化(600028)和中国石油(601857)将消除因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大而成品油价格不变或变化幅度小造成的过度亏损状况,从而从整体上增加两巨头盈利。

   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都是产业链完整、资源丰富的石化巨头。根据刚刚公布的三季报,中国石化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约600亿元,每股收益为0.692元。中国石油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34多亿元,每股收益为0.57元。

   在两大公司中,炼油业务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半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石化的炼油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8%,而中国石油炼油和化工板块业务收入占比也达到约44%,估计其中炼油业务收入占有不小的比例。

   按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在22个工作日内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或下跌4%即触发成品油价格上调或下调的条件,可以进行相应调整。但实际上,主管部门调与不调,调多少,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当时的通胀情况、炼油企业的盈亏情况等。因此,有时触发了“22+4%”的调价条件,也未必会调整成品油价格,或者调整的幅度不够。今年上半年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也是上半年炼油企业出现亏损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果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大的调整,必将对两大石油巨头的炼油业务及其盈利状况形成重大影响。

   非一体化石化企业盈利改善空间大

   非一体化石化公司的原料主要来自外部,无法通过原料盈利的反向波动来平滑综合利润,盈利波动性极强,未来如果出台更加灵活和市场化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大幅降低非一体化石化企业的盈利波动。

   近年来炼油行业维持稳定利润的时间较短,除了2009年成品油炼油毛利处于高位外,2010-2011年国内炼油企业长期处于超低毛利和亏损的状态下,价格不能完全反应供需情况。特别是非一体化石化企业,在调价不顺畅的情况下,炼油盈利被压缩而无法转嫁,当成品油价不能覆盖成本时,只能降低生产负荷,或者通过检修变相停车。

   而一旦利好炼油行业的新定价机制成行,高弹性的非一体化石化企业盈利改善的空间最大。
 油企调价更灵活 油荒现象或缓解
 
  对于可能不久施行的成品油新定价机制,业内人士认为,由油企自动调价,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仍需政府在油企上调价格时设好“防火墙”。未来,囤货、投机难度将加大,油荒或将因此有所缓解。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这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以往调价都是第一时间下调,而要上调则不那么容易。而新机制下,未来油价将更贴近市场,石油公司也可以及时上调价格。”
 
  林伯强则认为,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长快,处于“紧平衡”状态,现阶段内,短时间、局部的油荒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这种机制的改革,使油荒‘更局部、更短暂’。”他称。
 
 库存难度增加 高用油企业将承压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如果能够实施,则意味着企业需要对油价的变动更为敏感,高油耗企业在增加库存储备时难度将有所增加。像交通运输类企业,由于运价涨幅空间较小,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来消化油价的变化。
  按照新的方案,成品油价的调整将更为市场化。有专家认为,新调价机制下,炼油企业可自动调整的区间很大。

   “如果新方案能够成行,此次调整将使成品油价格更加市场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也是改革的方向。”上述专家告诉记者。但他同时也表示了担心: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较为垄断,在政府逐步把定价权放开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公平的完成浮动定价,可能仍需要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作为基础能源,成品油价格的改革关系到各行各业。“很多企业为了规避油价变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会有一定的成品油储备。如果价格变动更为频繁,可能会令这些企业的储油工作难度增加。”一位石油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记者观察:成品油价改要标本兼治
 
  发改委不再发布调价通知,油价由“三桶油”自动对应调整,有利于走出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不同步怪圈。尽管如此,新规却可能使国内油价“涨多跌少”的局面更易出现。在机制改革的同时,要想做到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有关部门还需在减少税费、破除垄断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历史上,发改委每次调价,或多或少总能引来消费者的抱怨。实际上,消费者并非在意那套复杂的调价机制,他们所不满的是油价“易涨难落、涨快跌慢”的结果。但是,若行政的“防火墙”拆除,形成的结果并不一定会为消费者所乐见。

   10月上旬最近一次下调国内油价后,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在随后的答记者问时说明了这道“防火墙”的重要性。该负责人说,2008年底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共进行了16次调整,其中10升6降。期间,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应提高70%以上,但实际仅上调了50%左右。考虑到国内经济形势、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国家不仅适当控制调价幅度,还经常推迟调价时间。

   在目前国际油价震荡上行的趋势下,“防火墙”的拆除与自动对应调整的实施,很可能使国内油价更加频繁地上调。单靠机制改革无法解决中国油价的困局。

   如何减少油价中的非成本因素,也是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除产油国外,我国成品油的“裸价”是世界上最低的,但含税的销售价格则高于美国。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中包含了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等多种税费。以北京油价为例,以上税种占销售油价的35%以上。如果除去上述税费,成品油“裸价”确实低于美国。由此可见,国内油价逐步走高,并不仅仅是“国际惯例”,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归结于有太多的“搭便车者”。

   单纯机制改革无法解决中国油价困局的另一原因是垄断坚冰依旧。“自动对应调整”的新机制意味着,三大石油公司在降价条件满足时,必须下调油价,但在涨价条件满足时,则可以选择不涨或少涨。但实际操作中,三大公司是否会善待消费者还有待观察。

   在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中,还有一条规定容易被人忽视,即: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但在实际操作中,鲜见三大公司主动降价销售。原因即在于,三大公司同时垄断原油进口、生产与销售,它们并没有降价的动力。

   有鉴于此,新机制如果实施,只能缓解当今中国油价的困局,而要根治这一困局最终让消费者满意,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