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而闻名,黄河泥沙决定了黄河防洪、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黄河防洪任务艰巨、难以治理,根本原因就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致使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河床不断抬高,排洪能力逐步下降,将黄河下游河道塑造成地上河,加大了洪水对两岸的威胁。河床不断淤积抬高,使其变形更为剧烈,在高含沙量洪水期间,泥沙强烈淤积,使中水流量也可能出现异常高水位,对防洪安全威胁增大。采取各种措施制止或减缓下游河床淤积抬升的速度,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作用巨大。
1 泥沙来源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面积约6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区45.4万km2,占总面积的71%。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尤其是中游的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每遇暴雨,土壤侵蚀十分严重,水土大量流失,给黄河下游带来大量泥沙。黄河泥沙主要来自输沙模数大于10000t/km2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2 泥沙的特点
2.1水少沙多
黄河流域面积为68.8万km2,仅次于长江(170万km2),居我国大江大河的第二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流域径流量极为贫乏,与流域面积相比很不协调。进入黄河下游的多年平均水量470亿m3,多年平均沙量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黄河水量不及长江水量的1/20,而含沙量却为长江的3倍,足以说明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
2.2水沙异源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水沙来源的不平衡性非常突出。上游河口镇以上流域面积为36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45%,水量占60%,是全河的主要产水区,来沙量仅占总沙量的9%,多年平均含沙量5.7kg/m3;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为1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16%,水量占15%,来沙量占总沙量的56%,多年平均含沙量128kg/m3,是全河的主要产沙区;龙门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为19万km2,水量占22%,来沙量占总沙量的34%,多年平均含沙量53.8kg/m3;三门峡以下的伊洛河、沁河来水量占11%,来沙量占2%,多年平均含沙量6.4kg/m3。可见,上游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黄河水量的60%来自上游地区;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90%的沙量来自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泥沙来源区较为集中。
2.3时间分布不均衡
黄河水沙存在长时间段丰、枯相间的周期性变化,丰枯水段和丰枯水年交替出现。由于水沙异源,来沙多少并不完全与来水丰枯同步,水沙搭配视暴雨降落区域的不同有所差异。如1937年,三门峡站年水量659亿m3,沙量26.2亿t,属于丰水多沙年;1983年,年水量524亿m3,沙量9.25亿t,属于丰水枯沙年;1977年,年水量327亿m3,沙量20.8亿t,属于枯水多沙年;1928年,年水量202亿m3,沙量4.88亿t,属于枯水少沙年。
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汛期水量占年水量的60%,来沙量的不平衡性比水量更加突出,一年之中,85%的泥沙来自汛期,且多集中于几场暴雨洪水。如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全年来沙量9.1亿t,汛期来沙8.1亿t,占全年来沙量的90%;干流三门峡站最大5天沙量占年沙量的31%,水量仅占4.4%。泥沙的高度集中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支流含沙量有时高达1000-1500kg/m3,干流曾出现含沙量高达933kg/m3的洪水。
2.4泥沙粗细差异大
汛期泥沙主要由暴雨从流域表面挟带下来,泥沙粒径较细,并经过沿程调整,总的趋势是沿程变细。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分为粗沙、中沙和细沙,粗沙是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据统计,1960年-1996年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为385.6亿t,其中粗沙89.1亿t、中沙95.4亿t、细沙201.1亿t;下游河道淤积36.2亿t,其中粗沙29.4亿t、中沙9.3亿t、细沙冲刷2.4亿t。粗沙淤积量占淤积总量的81%。
2.5输沙、冲淤特性
当黄河下游来水量较小时,其输沙能力与流量的高次方成正比,增加水量就能增加水流的输沙能力。输沙能力大小还与断面、泥沙粒径等因素有关,宽浅断面输沙能力小,窄深断面输沙能力大;细泥沙排沙能力大,粗泥沙排沙能力小;主槽输沙能力大,水流漫滩后输沙能力小。
3 治理对策
黄河水害是洪水、河道不断淤积和主流游荡所引起的。尽快控制洪水,可解燃眉之急;解决泥沙淤积就能保证黄河的长治久安。防洪减淤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经过长期治黄实践和综合研究,逐步认识到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主要是拦、调、排、放、挖等。这些途径和措施对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均有一定的作用,只有综合利用各种措施,以整个流域为对象,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才能达到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的目的。
3.1加强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
多年研究和实践表明,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之一,必须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方针。黄河泥沙74%来自中游陕北、晋西北和内蒙古东南部10万km2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这一地区的粗泥沙约占全河的90%,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对黄河的危害最大。坚持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用多种措施,综合治理。若能利用坝系控制这一地区总面积的70%,可减少入黄泥沙40%-50%。
3.2兴建干支流水库
三门峡水库的运用实践表明,在中游河段的峡谷修建大型水库,只要具有足够的泄流能力,采取合理的运用方式,可以长期保持有效库容。实行综合利用,能够有效控制洪水和泥沙,是显著消减下游洪水、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有效措施。在上中游兴建一批水利水电工程,形成以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七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各大水库联合进行泥沙调节,形成高效造床输沙洪水,排沙入海,对保障黄河下游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3.3变地上河为相对地下河
为逐步改变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妥善处理引黄泥沙,有计划地利用黄河泥沙进行淤背加固,抬高沿河两岸地面,逐步将黄河下游河道变成相对地下河,改变悬河对下游两岸严重威胁的局面。进行相对地下河建设,是处理黄河下游泥沙的一项有效措施。
3.4加强河道整治和河口治理
经长期塑造的黄河下游河道,行洪河槽已具有相当大的排沙能力。下游河道经过多年冲淤变化,纵比降已趋于稳定。随着河口外延和河道延长,上游河道会产生溯源淤积,使同流量下水位抬高。进行河道整治及河口治理,控制河口延伸,不仅有利于下游防洪,也有利于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与中游治理、干流骨干工程的调水调沙和其他防治措施相配合,利用现行河道使绝大多数泥沙排送入海,使河口淤积延伸和摆动改道得到有效控制。
3.5适时进行调水调沙
自2002年起黄河连续进行11次调水调沙,把大量泥沙输送入海,有效减少了下游河道淤积。通过调水调沙,在黄河下游河道塑造出一个相对窄深的主河槽,在河道控导工程约束下,河势稳定,一般中常洪水经中游水库调节其水沙关系后在主河槽中运行,水流不漫滩。试验表明,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主槽减淤效果是明显的,利用水库调水调沙,人为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有利于输沙入海,减轻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甚至冲刷下游河道。
4 建议
4.1加大基础研究力度
大力开展黄河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水土保持、水沙变化、中游水库运用、下游河势演变及河道整治、河口演变及治理,为利用黄河自然规律、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积累经验,多种措施并举,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升的速度。
4.2尽快构建模型黄河体系
加快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建设步伐,特别是模型黄河的建设。通过模型黄河建设,研究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小流域侵蚀产沙规律、治理方案,研究水库运用方式、冲淤演变规律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研究河床演变规律、河道整治方案,研究河口演变规律、综合治理方案。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减少入黄泥沙,调整水沙关系,最大限度地输沙入海,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
4.3加快防洪工程建设
继续加大防洪工程建设的力度,结合标准化堤防建设,加固现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归顺洪水流路;继续进行河口挖沙,稳定现有河道,减少洪水漫滩,增大水流速度,减少泥沙在河道内的淤积。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