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大力支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6月25-26日举行的第二届地坛论坛上向《中国联合商报》等媒体记者做上述表示。中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在上述论坛中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表示,我国需要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扶植低碳经济发展,现阶段最需要的则是在中央政策层面完善相关金融体系。
低碳经济需金融体系支持
厉无畏表示,环境保护,污染物的处理,横跨多个行业,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解决资金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来弥补资金的缺口,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节能产品的开发。太阳能、核能、风能等能源的研究、开发到产业化,都需要绿色金融提供大量资金。
近年来,绿色金融已经由理论探讨转向了发展实践。在如何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优化清洁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05年兴业银行(13.32,-0.16,-1.19%)、2007年北京银行(9.94,-0.03,-0.30%)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以来,上海的浦发银行(9.74,-0.10,-1.02%)、建行、工行也都跟进,对能源服务融资,碳金融等业务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绿色金融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
此外,与排放权交易相关的金融创新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城市纷纷建立了环境交易所,开始尝试搭建排放权交易平台,为现有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提供便利。”曾刚向本报记者表示,相当多的投资银行和PE投资机构在国内从事与清洁能源机制相关的融资和中介服务,在短短几年取得了极大进展;一些银行开始尝试推出与“绿色信贷”和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
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于贞生表示:“各国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金融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据预测,2012年,全球与绿色低碳有关的金融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
我国绿色金融仍处起步阶段
“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已走向实践,但仍属起步阶段。”曾刚表示,银行在环境风险的评估、管理和环境价值创造方面,缺乏经验和技术,在绿色金融业务的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等方面,也还处于探索阶段,现有金融模式无法满足低碳经济需求。
曾刚表示,在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方面,监管当局仍然缺乏具体的管理规范,有关节能减排项目的界定、贷款的管理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仍旧处于空白状态,这制约了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
在排放权交易方面,由于排放权交易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其推行涉及到国家整体政策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展开,可能更多地会停留在自愿减排的层面。“这意味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与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种金融创新活动,主要还是会围绕境外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展开。”曾刚说。
完善绿色金融需三大服务支撑
厉无畏表示,当前要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致力于完善绿色金融三大支撑服务,即财政支撑服务,市场支撑服务和归置支撑。
“绿色金融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是很明显,可以说是不完全利润导向的金融,它的经营绩效需要按照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加以综合衡量,它不是单一的利润导向项目。”厉无畏表示,绿色金融具有明显的政策倾斜特征,它有政策性金融的相关性质,需要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分配政策性的资金介入,形成政策性的投入、市场化的运作、专业化的管理和信贷式放大的运营机制。
从财政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式来看,曾刚认为,既可以研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投入组建政策性定位的绿色银行,也可以研究通过设立环境税或通过财政划拨、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等方式成立绿色产业基金,还可以研究在现有商业银行设立政策性金融部门。
曾刚提醒,政策性资金对于绿色金融机构前期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绿色金融仍然是以信贷为主,直接融资的比重比较小,而融资方式除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以外,其他形式还比较少。今后应结合现有绿色金融市场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依托国内现有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厉无畏表示,今后政策要鼓励银行保险、证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度介入绿色金融业务,加快培育中介机构,扩大市场的参与主体,合理布局我国碳交易排放所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