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本•拉登载不动许多油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4/2011 11:03:51   来源:余国庆吕东悦

  本•拉登之死导致油价涨跌空间有限。他的死亡可能加剧中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但沙特等主要产油国失控可能性较小,国际油价将在高位震荡。

  ■文/余国庆 吕东悦

  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宣布击毙头号国际恐怖元凶本•拉登,国际油价应声而落。 5月2至6日全周连跌五个交易日,纽约和伦敦市场原油价格跌幅均创下单周最高纪录。其中,5月6日国际油价大跳水, WTI原油6月期货大跌9.17美元,报99.80美元/桶,跌幅为8.39%;布伦特原油6月期货大跌10.39美元,报110.80美元/桶,跌幅为8.57%,一度大跌逾12美元,超过雷曼兄弟垮台后的跌势,两种原油下跌金额与幅度均创下历史最高。

  其实,本•拉登之死只能算是全球油价暴跌的催化剂,对市场影响有限。本•拉登只是宗教极端势力的代表或与西方价值观对立的符号,其本人生与死并不重要。事实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民族利益等方面的对立难以用武力强制调和,只要恐怖主义的土壤存在,不用说恐怖威胁,就是恐怖袭击也将现实地存在。

  油价暴跌原因

  国际油价大跌主要是高位回落与投机炒作的结果,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具体看,有这样一些因素推动。

  一是油价持续上涨、高位运行后,存在着回调的压力。2011年3月以来,纽约市场原油净持仓量一直保持在25万手以上高位运行,高出以往正常净持仓量1~2倍。4月以来,WTI原油价格普遍在110美元/桶以上,布伦特原油普遍在120美元/桶以上,同上年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上涨达37%和54%。这种价格上涨显然与世界经济复苏的状况不相匹配,明显缺乏支撑。尤其是北非、中东动乱对油价的推动,国际油价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政治溢价。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后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安情绪,稍有风吹草动,自然要滑落。

  二是市场投机商炒作,寻求制造新的差价牟利。如上所述,3月份以来纽约市场原油净持仓量一直保持在25万手以上高位运行,继续建仓推价的余地较小、风险相应增大,推倒重来、打压油价无疑有利于投机商反复进出运作。

  三是美元炒作性大涨直接打压了油价。一方面,4月下半月以来,在美国经济总体趋好的形势下,美元持续下滑本身就隐藏着炒作,对5月初美元持续走强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5月5日欧洲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25%不变,英国央行也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5%不变。同时,特里谢暗示6月不太可能加息,推动了欧元下跌,从而也推高了美元。另外,部分国家紧缩政策压缩了市场炒作的空间,油价继续上涨的动力不足。

  由上可知,此次油价大跌,客观上是油价水平确实偏高,脱离经济增长的支撑。主观上则来自两方面要求,一是油价偏高,继续扩大盈利空间有限,投机资金持续进入的风险增大,有推倒重来的企图。二是美国政府对当前高油价持否定态势,两相呼应,便出现高盛唱空市场、美元持续走强,强劲打压油价的局面。

  虽然说,本•拉登之死导致油价下跌空间有限,但是他的死亡可能加剧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中东的动乱是否继续扩大,以及是否蔓延到海湾主要产油国,从而导致高油价?

  沙特等国失控可能性小

  利比亚危机的持续对石油市场的冲击反映了中东地缘政治危机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利比亚本身并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产油国。危机爆发前利比亚日产石油160万桶,不到世界石油日产量的2%,是欧佩克中的第八大产油国,但利比亚是非洲第三大原油出产国和最大原油储备国。利比亚石油储量高达464亿桶,位居非洲首位。利比亚本身的石油产能尚难左右国际石油市场。从出口规模上看,利比亚石油出口不到沙特阿拉伯的五分之一。沙特阿拉伯目前日产石油850万桶,并且有能力在短期内将石油日产量提高到900万桶以上的水平。国际社会和石油市场担忧的是,利比亚动乱局势扩大至沙特等核心产油国,使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受到中断或减少的威胁,国际石油出口格局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

  为了平息国际社会的担忧,沙特阿拉伯在埃及和利比亚局势动乱后宣布禁止一切形式的游行、示威和静坐活动。4月,沙特出兵平息发生在卡塔尔的示威活动,此举显然是为了防止发生在邻国的示威活动蔓延至国内,降低了国际社会对沙特重蹈埃及和利比亚动荡预期。

  应该看到,沙特周边国家的相继动乱,加重了人们对沙特等海湾产油国陷于动乱的担忧。地区危机爆发以来,与沙特为邻的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等国也出现了一系列示威活动。尤其是巴林的示威活动发生了人员伤亡,伊朗强烈抗议沙特干预卡特尔局势。这些国家的股市近期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但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产油国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海湾产油国的社会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名列世界前茅,贫富悬殊现象并不严重,社会变革的呼声并不强烈。其次,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西方国家并不愿看到海湾产油国陷入全面混乱。

  美国已经接连派要员前往海湾安抚这些掌握石油资源和美元的君主国。美国对沙特出兵卡塔尔仅仅表示“关注”。阿拉伯国家联盟也发表声明,支持这些国家维护稳定的措施,这与美国及阿盟对待利比亚问题的态度有根本的不同。目前看来,海湾产油国陷于全面内乱和局势失控的可能性还比较小。

  国际油价有望高位震荡

  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阿曼)在维持欧佩克石油产量和国际油价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海合会成员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45%。目前,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占全球需求量的40%左右。该组织2008年底以来日产量限额维持在2500万桶的水平,但保留日产300万桶石油的能力,作为调控油价波动的手段。作为欧佩克中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承担着平抑油价暴涨或暴跌的重任。今年以来、中东北非地区局势的动荡成为推动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国际社会主要担心沙特等海湾产油国也陷于动荡,从而影响这些国家石油出口。目前,中东不少国家的动乱仍有蔓延的趋势。尤其是沙特阿拉伯南部的邻国也门的局势不容乐观,现总统萨利赫面临着很大的下台压力。巴林、卡塔尔局势仍有反复的可能。离沙特北部不远的叙利亚最近的局势也恶化,美国正在酝酿对叙利亚进行国际制裁。沙特周边的这种不稳定因素,使国际游资和热钱随时有炒作沙特局势不稳的理由。因此,国际油价近期可能持续震荡。

  当然,影响国际油价变动的因素众多,包括主要大国经济景气度、美国等国家的原油库存、金融热钱炒作等。此外,石油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判断、日本核危机对各国能源政策的影响等也成为油价变动的因素。从总的供求关系的情况看,随着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等新兴国家经济发展仍然强劲,对石油的需求仍然旺盛。主要产油国除了沙特外,俄罗斯、伊拉克、伊朗等产油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仍然受到不少因素限制,剩余生产能力变化不大。因此,短期内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在排除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国际油价不太可能出现持续大涨或大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