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解读《ICT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8/2011 10:57:06   来源:IT168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降低碳排放量一直成为各个国家围绕“责任”热议的主题。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降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如果发展方式不变,控制碳排放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这样反过来又牺牲了经济发展。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低碳经济的精髓所在。

  2011年3月,中国电子学会节能工作推进委员会(简称“节推委”)发布了《信息与通信产业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节推委是由中国电子学会及以英特尔公司、联想公司、诺基亚公司等致力于采用ICT技术推动中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为目标的领先公司组成的NGO组织。节推委发布的《报告》将信息与通信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产业与低碳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以翔实的数据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为化解“矛盾”指出了一条明路——充分发展和利用基于ICT的低碳解决方案。

  是时候还“环境债”了

  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就会凸现出来,并被快速放大。值得镜鉴的是,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开始大力推行环境保护策略,如今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此时的大环境是,资源短缺、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恶化、气候变化。

  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给予的关注和推动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实现“到2015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强度降低16%、碳排放强度17%”的目标,并且面向全世界做出“2005年~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

  对于低碳经济的具体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有序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等一系列指导方针和举措,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信息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ICT产业的“绿色本性”

  作为一个产业部门,ICT产业自身就是一个低碳产业,有着减少碳排放强度的能力。《报告》指出,2007年,ICT部门排放量相当于全国排放总量的2.4%,由于当年创造了1万亿元的增加值,即排放强度为190吨二氧化碳/百万元。《报告》预计,到2020年,ICT部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增至4.15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3.3 %,但其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达到7%,排放强度为70吨二氧化碳/百万元。以这一比例计算,2010年ICT部门碳强度将比2007年下降超过60%。

  ICT部门的低碳能力得益于该领域产品和技术的更新频率和高能效技术,摩尔定律就是很好的证明——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性能也翻一番。从投入产出角度解释,实现单位收入所投入的资源等相应成本也随之快速下降。ICT产业的减排能力首先就表现在其“绿色本性”上。这种本性使ICT在推动其他产业节能减排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绿色动力”。

  不仅自身低碳,ICT更大的潜力在于它在各个领域“沉浸式”的推动作用,通过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电机、智能物流及非物质化等途径来实现全社会的节能减排。ICT已经成为“软性制造技术”的原动力,这对“制造大国”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转型升级的倍增器

  这种对节能减排“沉浸式”的推动作用最主要体现在“智能”上。因为融入ICT,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变得更加智能,也更加节能。这正与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大力推行的“物联网”、“三网融合”、“智慧城市”等产业的本质是相同的。大力推广ICT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而且也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这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的高度契合。

  不仅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发挥作用,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领转型升级方面,ICT更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ICT对相关行业和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先导作用突出表现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方面。《报告》指出,借助ICT,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将大幅提高。“在中国,1985年~1995年,ICT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1995年~2003年提高到7.5%。”《报告》给出的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ICT能极大地提升经济运作效率。

  2005年,神华煤矿集团通过提高管理,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使生产力实现三倍增长;宝钢通过利用ICT技术将热轧钢的出炉时间从50天缩短为12天;在石化产业,由于应用电子商务,采购成本节约了25亿元;依托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些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由此可见,ICT正在从单向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并且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向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将由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等的提高来推动。从ICT产业自身资源利用率高,属于集约型产业,其发展方向清晰描绘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路径,这也是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经济先导作用的内生需求。

  市场失灵时政策先行

  尽管ICT本身的作用和能力已毋庸置疑,但由于出发点不同,要发挥ICT在低碳经济和调结构转方式方面的引擎作用,还必须克服一系列推广和落实的难题。

  “我们发现,ICT推动节能低碳的潜能要比它目前发挥出来的效力大得多”,英特尔环境与能源政策全球总监斯蒂芬哈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造成能力受限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这一领域,市场调节是失效的,而政策又跟不上。”

  但在中小企业基数庞大的中国,斯蒂芬哈博认为机会仍然很大,一旦中小企业用户认识到ICT能够在节能减排方面创造巨大的利益,他们就会有动力参与其中。比如做鲜花进口和配送的小企业,供应链其实很长,要延伸到的节点很多,借助ICT就能降低从进口到仓储,再到配送,整个过程中的能耗。“降低能耗就是提高利润。”斯蒂芬哈博说。

  节推委秘书长金羽中介绍说,《报告》出台还只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节推委将致力于在包括政府、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等各个层面上开展宣传。而最终,节推委将推动政策制定者了解ICT产业对于节能减排、经济转型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促进更多有助于ICT产业发挥潜能的政策出台。在此过程中,节推委还将致力于推广与节能减排、经济转型紧密结合的ICT应用最佳实践。

  《报告》最后指出,在调研过程中,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国家出台政策框架非常重要。报告建议,“除了继续建立更完善的ICT基础设施并扩展宽带服务范围外,但还需采取更多政策措施,包括:进行有助于推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出行替代、智能建筑及其他智能技术发展的相关采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动采用ICT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经济转型的应用;将ICT解决方案整合到培训、政策和激励机制中,使之成为整体节能战略的一部分。”

  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积极的公共政策,鼓励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完成 “十二五”期间历史赋予的低碳发展使命将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