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俄石油谴责中石油欠款 争端影响中俄天然气合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0/2011 18:54:33   来源:《能源》   作者:陈竹

  3月中旬,距离EPSO管道(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601099,股吧)沿岸输油管道)向大庆正式输油不到一个季度,俄罗斯《生意人》报就曝光了中石油和俄石油(Rosneft)在管输费上的争端。通过媒体,俄石油谴责中方欠缴油款,认为截至2月底,中石油子公司中联油理应为125万吨石油向俄石油支付5.553亿美元,但中方单方面决定从购油款中扣除了3840万美元跟中方无关的管输关税,只支付了5.169亿美元。据报道,中石油3月初曾就此问题派出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妥协,俄石油由此考虑通过国际仲裁法院来解决争端。

  这两家国家石油公司,如何会在合同条款的设定和阐释上出现如此之大的分歧?

  争端背后

  2009年2月,中石油与俄石油签订了一份期限为20年的合同:自201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0日,俄石油通过EPSO管道每天向中国输送30万桶原油。作为交换,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其中150亿美元贷向俄石油,100亿美元贷向管道输送商Transneft。根据合同,原油定价随行就市,按月修订,具体价格由太平洋科济米诺(Kozmino)港出口的ESPO管道混合原油的离岸价格的每月均价有所折扣;中石油也按月向俄石油支付购油款。

  合同签署后的第一年是蜜月期。中方按时在2009年底前将100亿美元打给俄石油,又在2010年放出余下的50亿。拿着这笔钱,俄石油不但还了外债,还像中石油所期望的那样,对一系列东西伯利亚油田进行开发。Transneft 也在2009年和2010年分期收到了贷款,并将贷款用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Skovorodino)的远东管道一期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其中的2.85亿美元投入到全长64公里的中国支线的建设。

  但2009年底,Transneft忽然出台的一项新规定,打破了蜜月期的平衡。2009年12月,Transneft宣布,为回收EPSO管道高昂的建设成本,将开始对管网征收关税,而且,“不管通过ESPO管道运输石油的距离长短,都必须交纳这一关税”。这意味着,不管中石油选择通过斯科沃罗季诺到科济米诺这一近2000公里的线路还是另一条到中国漠河边境全长64公里的支线输送原油,目前都必须为每吨石油交纳约63.96美元的费用。而中俄双方在2009年2月所签订的原协议很可能没有对运输关税做出明确的规定。

  中石油不愿买账。理由很简单,此项关税是在2009年2月贷款换石油合同签署之后才施加的,对中石油来说极不公平;此外,即便支付管输关税,其数额也应反映出运输路程的长短,即中石油只能负责东西伯利亚斯科沃罗季诺至边境漠河这段的管输费,而不是从斯科沃罗季诺到太平洋港口。况且,中石油当初向Transneft提供100亿美元贷款,条件之一就是这笔贷款不能被用来铺设从斯科沃罗季诺到科济米诺港的ESPO二期项目。之所以中方不愿支持二期项目,是因为希望自己未来能获得更多的供应份额,中石油曾提议将输往中国的ESPO管道的运力增加一倍至60万桶/日,但俄石油不愿同意,它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向中石油征收昂贵的管网关税,来间接地筹集兴建ESPO二期的资金,为其生产的原油在太平洋港口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和议价空间。这显然是中石油不愿接受的。

  矛盾就此爆发。

  实际上,此次风波远非中石油和俄石油第一次在价格问题上“红脸”。作为唯一一家同时寻求在油气上、中、下游与俄罗斯建立合作关系的中国能源企业,中石油自2004年起就试图为其在俄罗斯的投资策略寻找合适的平衡点,而俄石油则是中石油的重点合作伙伴。两家的关系掺杂着复杂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时热时冷,而国际油价的涨跌则直接决定了双方在合作关系中的相对强弱地位。

  2004年12月,俄石油着急筹钱收购Yukos石油公司旗下日产100万桶的石油生产商Yuganskneftegaz,于是,它与中石油签署了一则合约——中石油向俄石油预先支付60亿美元,换取对方在2005至2010年间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总计4840万吨原油。这一合同的油价以发货当月的布伦特原油价格为基础,在此之上享有每桶3美元的折扣。2005年,考虑到油价涨势,俄石油成功说服中石油,将折扣由每桶3美元降至2.325美元。到了2007年后期,俄石油再次酝酿涨价,尤其是2008年夏天,国际油价飙升至每桶近150美元,俄方要求愈加强烈,但中石油拒绝做出任何让步。

  所幸,那场争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国际油价的暴跌而不了了之。而中国政府和中石油也正是趁着2009年国际油价低迷、俄罗斯油企债务负担沉重的时机,敲定了贷款换石油和ESPO支线管道建设等一系列协议。

  影响天然气合作

  PFC能源咨询公司认为,这次争端首先折射出中石油和俄石油,乃至中俄两国间的互不信任。ESPO管道逐渐被证明是中俄关系的一块绊脚石,是双方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相互竞争的结果。这些年来,北京和莫斯科一直致力于打造互惠互利的能源战略关系,但这一良好意愿却屡次为双边关系的复杂性和历史存在的反感情绪所阻碍。

  在俄方看来,一方面庞大的中国市场为俄罗斯石油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有助于帮助俄罗斯摆脱对欧洲的依赖,实现出口多元化,但另一方面,俄方也感受到日渐强大的中国所带来的威胁,不希望进一步促成中国的崛起。这种不安全感在人烟稀少、经济脆弱的东西伯利亚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俄罗斯的这种矛盾心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俄双方商业能源关系进展缓慢的局面。

  眼下的ESPO运输费争端不仅为中俄双边关系增添了紧张气氛,很可能会妨碍双方就天然气定价和供应达成协议。由于双方未能在气价和气源问题上达成一致,中俄天然气谈判从2004年到今天一直走走停停,未能有实质性进展。

  俄方现在提出的方案是,首先建设一条西线管道——运力为300亿立方米/年的俄罗斯阿尔泰管道将输送天然气至新疆,并将最终接入用于进口中亚天然气的管道。但对中国来说,这一提议并不具有诱惑力。

  其一,中方不确定俄气是真诚地向中国出售天然气,还是将中国作为同欧洲和日本谈判的筹码。考虑到几次同俄石油打交道的不快经历,中石油很有可能会提高戒备;其二,中石油近几年已分别同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天然气进口协议,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从新疆进口。因此,尽管中石油出于能源供应安全考虑,有意通过与俄罗斯合作实现进口气源的多元化,但它并不急于获得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更不稀罕一条与中亚天然气管道走向相近的管线。

  也正因为如此,中石油不大可能在气价问题上向俄气做出重大妥协。最近多份报告都显示,目前俄方要价较中方愿意支付的价格仍要高出100美元/千立方米,这一价差将是不易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