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淡季“电荒”现象。浙江、湖南、江西、重庆、贵州等地均不同程度地呈现用电紧张态势,各地相继采取限电和让电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电力供应紧张表面上是因为年初以来用电量猛增、电煤供应紧张和水电供应不足,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近两年整个电力规划执行不配套,也就是特高压进展缓慢、东部火电停批以及清洁能源投资比例大规模上升但电力产能供应不足。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电力供求紧张局面在未来两年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二季度是传统的用煤和用电淡季,现在却出现用电紧张。
进入4月下旬以来,华中电网用电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网电煤库存则继续下降。截至4月25日,全网电煤库存降至856万吨、仅可用9天,华中电网日限电量已达2000万千瓦时以上,其中湖南、江西、重庆三省市用电呈紧张态势。
目前,浙江遭遇2004年以来的最严重电荒,浙江已经制定严格有序的用电方案,并对高耗能企业进行轮流限电。此外,4月下旬以来,华中电网用电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网电煤库存继续下降。截至4月25日,全网电煤库存仅可用9天。
无独有偶,受电煤价格高企、煤电矛盾突出、外购电量不确定等因素影响,今夏山东省电力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年山东电网统调用电最高负荷维持在4300万千瓦左右。预计迎峰度夏期间全省统调最高负荷将达到5200万千瓦,在省内发电企业电煤供应正常、省外电力按计划足额输入的情况下,电力供需仍较为紧张。
陕西省发改委介绍,由于今年陕西省内电煤供货合同迟迟未签,进入4月以来,该省电煤供应形势严峻。另据陕西当地铁路运输部门发布的消息称,该省电厂存煤接连告急,70%的电厂库存临近或低于警戒天数以下。
由于用电负荷居高不下,今年以来江西电煤供应也日趋紧张。据江西省电力部门介绍,一季度江西全社会用电195.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98%,其中工业用电占70%。
电煤供需矛盾是主因
4月15日,国家发改委曾发布通知预警,今年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偏紧,预计夏季高峰期华东、华北、南方供需缺口较大。然而,没想到的是,今年的“电荒”提前了。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25日,华中电网月限电量已经达到2000万千瓦时以上,浙江则遭遇了7年以来的最严重“电荒”。
对此,林卫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出现“电荒”要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从市场需求角度来说,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投资项目增多,同时“十一五”末因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而放缓的项目目前有一定的释放,导致市场对电力需求量加大,另外,一季度第三产业以及居民用电的增长速度加快也导致电力短缺;从供给角度来讲,根本的原因就是电煤短缺,还有就是今年水电发展不畅。
“湖南、湖北两省今年汛期来得晚,来水不畅,水电发展不乐观为电力供应带来一定压力”卓创资讯煤炭网王婷与林卫斌的观点不谋而合,以贵州为例,四月份以来,贵州加大煤炭企业整合力度,关停部分小煤矿,煤炭产量下滑,使得火电企业电煤告急,电力供应趋紧。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则认为,导致“电荒”最大的原因是国际油价不断上升。他认为,国际油价的不断上升带来运输成本的增加,使电煤的价格直线上升,另一方面,电煤价格不断的上升使一些发电企业少发电或者不发电,加剧电力供应的紧张。
未来两年用电紧张或加剧
能源局预计,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将比上年增长10%~12%。不过,中信证券(600030,股吧)认为,鉴于2010年底节能减排造成的低基数影响,预计全年用电量增速仍有望达到14%。全年用电形势将呈现“总体紧平衡,区域性、季节性矛盾加大”的特点。
其中,华东装机缺口或达1000万千瓦,浙江装机增速偏低导致硬缺口,江苏、上海高峰期缺电情况或加重;华北装机缺口或达1000万千瓦,山东、河北较为明显;华中总体平衡,水电大省季节性缺电,火电大省或发生缺煤导致的缺电,重庆近年无新核准装机导致出现硬缺口。
业内人士认为,在需求方面,预计2012年及2013年用电增速分别为11.5%及9.8%。供给方面,预计2011~2013年年均新增装机容量约8500万千瓦,增速分别为8.2%、7.3%及7.6%。其中,火电净投产占比呈下滑趋势,2013年或降至约56%。2011~2013年总体利用小时分别提高5.3%、3.5%及2.1%,火电利用小时增速则达5.5%、4.4%及2.8%,即电力紧张局面在未来两年有进一步加剧可能。
专家称,电煤供需矛盾是造成此轮“电荒”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上调电价。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