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王海运
阿拉伯地区由22个国家组成,总面积1426平方公里,总人口3.4亿,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地带、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之地、世界最主要的石油储产区。该地区多个国家发生动乱,对地区地缘战略格局和世界经济复苏特别是能源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我国50%的进口石油来自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中东地区,大批经济合作项目集中于该地区,我与该地区的经贸往来处于快速发展期,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处在快速上升期,地区多国发生动乱对我国家利益的影响不容低估。
一、阿拉伯地区动乱发生的原因
1月14日北非小国突尼斯发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的大规模民众示威,突国总统弃国而逃,政权发生更迭,局势动荡不已。动乱传导至阿拉伯主要国家埃及,该国执政30年的总统穆巴拉克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将权力移交给军方,但局势仍处一片混乱之中。北非最特立独行的国家利比亚动乱最为剧烈,民众反政府抗议与卡扎菲武力镇压轮番升级,双方僵持不下,国家濒于内战边缘。动乱还程度不同地波及到也门、巴林、阿尔及利亚、沙特等多个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动乱来得如此突然和剧烈,扩散如此迅速和广泛,显然是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期积聚的社会不满集中爆发。该地区国家普遍实行以君主或者家族统治为中心的、民主表象下的专制政体,社会形态基本上仍为落后的部族结构,不稳隐患众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经济改革至今未能启动。剩余劳动力特别是30岁以下的年轻劳动力激增,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市场远远不能满足就业需要。能源、旅游、打工依赖型经济经不起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世界粮食价格暴涨,对主要依赖粮食进口的阿拉伯国家造成沉重打击。官员腐败霸道,社会贫富悬殊,民生问题累积成堆。动乱基本上都是民众自发行动,并无有权威的政党和领袖发动和组织,原因即在于此。加之年轻无业人口成为“最愤怒的群体”,因此动乱来得格外剧烈。有充分理由认为,社会不满长期积聚是引发阿拉伯国家发生动乱的最基本的因素。
西方民主灌输培育了下层民众对专制统治的反抗意识。最先发生动乱的突尼斯、埃及、巴林等国都是受西方民主影响很深的阿拉伯国家,就连利比亚近年也在尽力向西方靠拢。美国以对中东国家进行“民主改造”为目标的“大中东计划”虽然因水土不服而流产,但是对中东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权、民主”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近年西方非政府组织在阿拉伯国家非常活跃,甚至直接进行反政府抗议培训,播下了生成动乱的种子。虽然说“外部力量策动了阿拉伯动乱”有点言过其实,将阿拉伯动乱定性为“颜色革命”有点牵强附会,但是西方国家的多年意识形态渗透及对街头政治的鼓动,为动乱的发生进行了舆论准备、提供了思想武器,却是不争的事实。
美等西方国家的不当干预对动乱升级和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和欧洲大国一方面坚持“民主价值观”,同情、煽动闹事,给反叛力量撑腰打气,起到了重要鼓舞作用;另一方面又担心动乱扩大损害自身地缘战略利益,有心干预而又害怕陷入泥潭,决策困难、左右摇摆,传递出十分混乱的信息,致使国际社会化解对抗、制止动乱的努力严重受挫,对动乱的升级和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互联网等新媒体显示出巨大威力。此次动乱中,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民众串联、舆论动员、西方煽动的主要工具。这些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快速性、广泛性,虚拟空间容易激发情绪极端性,使用者多为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深、易于冲动的年轻人。西方国家正是利用了新媒体的这些特点,成功地对阿拉伯国家展开了信息战。而阿拉伯国家政府普遍缺少必要应对手段,陷入极大的被动。因此,动乱来得格外猛烈,扩展格外迅速。
二、阿拉伯地区局势的可能发展趋势
阿拉伯动乱是由多种深层次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这些因素短时间内不可能明显消退,这就决定了地区动荡可能会长时间持续。从内外各种影响因素分析,阿拉伯地区局势发展可能出现以下趋势:
利比亚动乱较长时间持续,突、埃局势短时间内难以稳定。阿拉伯动乱的中心利比亚局势十分复杂,存在几种不同的发展前景:卡扎菲政权挺住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平息动乱;卡扎菲政权与反叛力量长时间僵持,动乱发展成为内战;卡扎菲政权在较短时间内倒台,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局势究竟如何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卡的实力和意志,另一方面取决于西方干预的力度。目前看,卡扎菲还有较强实力和号召力,卡的个性及其受到严厉惩罚的前途已使其失去妥协的空间,很可能要鱼死网破、抗争到底。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军事干预尽管障碍重重,但是难以避免。事实上军事威慑已在实施,武器装备和情报支援已在秘密进行,派遣军事顾问对反叛力量进行训练、指导正在积极筹划。设置禁飞区和进行海上封锁问题上恐难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最终很可能以“志愿者联盟”小多边形式实施。对卡扎菲进行斩首突击、对利比亚政府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可能性正在增大。但是实施地面突击的可能性极小,这不仅是因为风险过大,而且是因为反叛力量也很难同意。即使西方国家的军事干预升级为军事打击,只要卡扎菲不死,肯定还会拼死抵抗,基本不存在投降交权的可能性。即使西方国家和反叛力量能够粉碎卡扎菲政府的抵抗,但是由于反叛力量缺少有威望的政党和领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稳定局势。利比亚很可能陷入长时间的部族混战,存在国家分裂的现实危险。军方掌权的埃及和已三换政府的突尼斯,不仅面临大选如何组织、权力如何分配等棘手难题,而且要面对引发动乱的无数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个个都十分尖锐,没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资金投入均难以解决,至多只能寄希望于在外部大力支援下得到局部缓解。如何在民众反美、反以情绪上升与稳定对美、对以关系之间找到平衡,也是阿拉伯国家新政权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地区局势短时间内实现稳定的希望非常渺茫。
阿拉伯动乱将波及更多的中东国家,但是整个中东局势失控的危险性不大。动乱已经波及多个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都在尽力采取政治经济措施,竭尽所能缓和局势,阻止动乱的蔓延和升级。美欧出于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的需要,有可能暗挺沙特等主要产油国的专制政权。暴力对抗会否发生、扩大,一方面要看这些国家的当权者在建立现代政权结构、平衡各派势力权力和利益,特别是解决尖锐的民生问题上能否有所作为,另一方面要看利比亚局势如何发展。如果卡扎菲政权能够较长时间挺住,其他阿拉伯国家反叛势力的气势可能会有所下降;如果卡扎菲政权很快倒台,必然会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反叛力量产生极大鼓舞,也门、巴林、沙特、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动乱有可能进一步升级,不排除整个大中东地区陷入混乱的危险性。但是,由于世界经济难以承受动乱扩展至海湾主要产油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国际社会制止动乱的努力必然也会加大,不可能听任大中东局势完全失控。
动乱过后阿拉伯国家民主和民族主义色彩可能同时加重,地区地缘政治版图可能重绘。一定意义上讲,阿拉伯国家此次动乱,是民众对君主、强人独裁统治的剧烈反抗。建立人民享有更多政治权利特别是生存权利,并且具有某些现代特征的政治体制已是大势所趋。动乱过后建立的新政权,要想维持局势稳定,不能不带上更多的民主色彩。此次动乱还是阿拉伯国家继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民族觉醒,是民众因国家长期被美国胁持、不得不听命于美国而引发的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动乱过后,民众的独立自主诉求必然增高,新政权中的民族主义势力必然增强。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发展空间也会有所增大,尽管此次动乱的极端伊斯兰背景并不突出。在此情况下,阿拉伯地区乃至整个大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必将重新绘制,美国在该地区为所欲为的时代必将结束,尽管美国仍将是对该地区影响力最为强大的大国。
三、阿拉伯动乱对我国利益的影响
从近期看,阿拉伯动乱可能给我造成一定冲击。
给我带来重大财产、资产损失。据报道,我进入利比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多达13家、合作项目数十个,几乎每个项目都可能因生产停止、设备受损甚或合同中止而受到数亿美元的损失。大中型民营企业也有多家,小型民营企业更多,经济损失均相当严重。我企业“走出去”的进程可能因此而受到一些挫折,我与阿拉伯国家正在快速发展的贸易关系一段时间内也可能陷入停滞。
冲击我国的能源安全。动乱对油气生产的破坏目前主要集中在利比亚,阿拉伯其他产油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我在利比亚油气项目不多,企业停产给我石油企业造成的损失比较有限。利比亚石油出口仅占全球总量的2%,世界石油供需关系尚不至因利比亚动乱而出现大的失衡,国际市场的恐慌预期也不会太大,由此造成的油价上涨压力我尚能承受。北半球取暖季即将结束,也有利于油气需求减少、价格回落。但是,如果沙特、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等主要产油国局势失控,地区石油产量必然会以更大幅度下降,世界其他地区产油国虽然可以部分弥补阿拉伯国家的产能损失(全球闲置产能约为400余万吨/日),动用石油战略储备也可缓解短期之需(国际能源机构国家为145天),但是恐慌预期必然加剧,世界石油市场必然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国际油价完全可能窜升至150美元/桶的高位,我维护能源安全的成本代价有可能突破我承受能力,并且可能引发我经济增长不良下降、遏止通货膨胀的难度增大。不论阿拉伯局势如何发展,经过此次冲击,高油价时代肯定要提前到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压力肯定会进一步增大。
阿拉伯动乱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可能间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尽管各方面专家大多认为,大中东局势大面积失控、油气生产大面积停产,从而导致第四次“石油危机”,进而引发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危险性基本可以排除,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我国制造业出口市场很可能因此而收窄,从而可能影响到我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
阿拉伯动乱对我国社会稳定可能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社会问题的存在、美等西方国家的煽动,可能引起极少数人蠢蠢欲动,反政府性质的群体性闹事可能有所增多。另一方面,阿拉伯乱局可能使我广大民众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国政府与阿拉伯国家政府、我国发展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发展模式的本质性不同,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增强自豪感、向心力和求稳意识。总体看,我国社会稳定的大局难以撼动。
从中长期看,阿拉伯动乱则可能给我带来一定机遇,而且大多是战略层面上的。
阿拉伯动乱将牵制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9.11事件”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拖住美国已有10年。阿拉伯动乱完全可能成为美国的又一次“9.11”。美国的软硬实力将受到极大损耗,霸权衰落进程可能进一步加快。地区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可能引起反以情绪的增强,阿以冲突可能更加难以解决。存在伊斯兰极端势力在某些阿拉伯国家快速发展的危险性。对美国关键时刻抛弃盟友倍感失望、对民众反美情绪感受深切的阿拉伯各国政权,很可能拉大与美国的距离。伊朗有可能进一步坐大,土耳其模式有可能赢得仿效。美国将不得不加大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投入,从而可能再次打乱美国战略重心向东亚转移、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部署。这显然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霸气压力。
我国在阿拉伯地区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有序高效大规模地撤出在利比亚人员,世界舆论普遍赞誉。我国软硬实力得到展示、提升,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政策受到阿拉伯国家越来越多的欢迎。动乱过后的阿拉伯国家新政权较小可能比前政权更听命于美国。为了保持独立自主、快速发展经济,阿拉伯国家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加强对华各领域合作的愿望可能增强,某些战略性产业包括油气产业对我企业的开放程度可能扩大。这可能给坚持互利共赢理念的中国以新的发展机遇。
四、几点对策建议
尽快采取减损措施。人员自利比亚撤出,资产、财产留在了当地,如何保证其安全,需要尽快拿出办法。例如就减少损失、恢复生产问题,加强与伙伴公司及未来产生的新政权的协商。要根据不同前景制定应对预案,例如制定动乱扩散至其他产油国时我在撤出人员的同时保障财产、资产安全的措施。不论形势如何发展,油价上涨已成定势,必须认真谋划确保石油供给稳定充足及加强战略储备有关问题。
切实加强国际能源政治研究。必须更多地考虑国际政治因素对我能源安全的影响,采取切实措施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要加强对合作对象国宏观环境的研判,提高对地缘政治事件的预测能力。要研究如何利用我国日益扩展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大型合作项目所在地区局势稳定。还要研究如何应对阿拉伯国家资源民族主义上升可能给我带来的麻烦及其应对办法。
重新进行能源外交战略布局。必须加强对我企业到动荡地区开展项目合作的管理,对涉及人员和资金较多项目的审批要从严掌握。鉴于阿拉伯地区不稳因素众多、局势可能长时间动荡,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对该地区石油进口的依赖。要加紧打造其他油气战略合作区,将油气合作的重点更多更快地向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等相对安全地区转移。同时必须加大节能技术与石油替代技术的研发力度。
研究向阿拉伯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行性。阿拉伯国家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必须充分利用拥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可能给我对外转移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从以低端为主向以高端为主的过渡提供重要机遇。这种转移不仅有利于我减轻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而且有利于阿拉伯国家经济的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从而密切我与地区国家的关系,扩大我对地区国家的影响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