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可燃冰 能否点亮未来能源之梦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3/2011 13:33:24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李永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表示,可燃冰将在能源发展规划中得到体现。另有消息称,可燃冰将被纳入即将发布的“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消息传来,再次引起业界对这一未来能源的关注。 

  而在今年初,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人员在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也曾引起国内能源界震动。因为,学名为“天然气水化合物”的可燃冰,是一种被高度压缩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据估算,1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可以释放出160立方米的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依此推算,此次所发现194亿立方米可燃冰的预测储量不可谓不大,人们开始猜想,这一巨量能源对解决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题和改善能源供应结构的重大战略意义。

  有业内专家指出,可燃冰有望成为本世纪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最具开发前景的新型能源,对这一能源的开发研究应从陆域开始。

  有望成最具开发前景的新型能源

  事实上,我国对于可燃冰勘察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地质调查局从1999年起便对可燃冰开展了实质性的调查。直到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才在南海海域成功钻获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海域可燃冰样品。

  陆域可燃冰样品的勘察采集工作也在2009年获得突破。这年6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属青海煤炭地质局,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据国土资源部估算,该地区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这次发现被给予高度评价。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在永久冻土区成功获取可燃冰,对于我国未来的能源接续利用格外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大庆油田的发现为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可燃冰作为“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此次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同当年发现大庆油田的意义相媲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孟弘向本报记者介绍,可燃冰具有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本世纪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最具开发前景的新型能源。受科技部委托,他曾于去年底承担了一个题为《关于加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研究的建议》的课题。

  记者调查发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全球已探明可燃冰储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仅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我国可燃冰资源量虽然很大,但还不能根据已知的情况计算出海域和陆域可燃冰的具体储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祝有海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坦陈。这说明我国可燃冰储量依然是个待解之谜。

  我国可燃冰开发技术仍然滞后

  虽然可燃冰的开发前景与潜力被业内看好,但因其开发难度与风险极大,再加上我国对其进行开发的技术
仍然滞后,导致对这一资源的开发成为高悬于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对可燃冰开发稍有不慎,便可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环境灾难。”孟弘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可燃冰具高能量密度,开采不当会导致大量甲烷气体的瞬间释放,引发海底滑坡、塌陷、海啸等地质灾害。此外,可燃冰中绝大部分是甲烷这种反应快速、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20倍的气体,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造成的温室效应将灾难性地威胁人类生存环境。”

  据悉,我国可燃冰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

  目前,我国对这一资源的勘查虽已形成由国家调查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973”项目及三大石油公司的勘查项目组成的立体、多层次的勘查投入体系,但研究还处在调查评价前期阶段,开采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开展试开采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在实验室模拟、基础理论、调查评价研究、钻探技术和钻探装备、实验区选择、工业化开采和新技术开发等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目前开采方式的高成本也是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悉,美国曾用潜艇对海底可燃冰进行科研性开采。美国能源部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的可燃冰开采成本平均高达每立方米200美元,即使按照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来换算,其成本也达到了每立方米天然气在1美元以上,这远高于通过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

  开发研究可燃冰应从陆域开始

  目前,在多个科技专项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正在进行可燃冰开发技术及环境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力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技术角度解决这些问题,尽可能减少今后可燃冰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孟弘认为,当前,中国先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可燃冰的开发研究入手,实施开采实验,同时积累开采经验和开采技术,等技术手段成熟之后,再转向海域可燃冰的开发利用。

  “因为从交通和地质条件上看,陆域开采可燃冰比海底容易些,况且我国海上装备总体来说还比较弱,所以有必要先开发陆域可燃冰,并积累些开发经验。”孟弘说。

  孟弘指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可燃冰产业国家级综合规划,这就导致各部委之间、各科技计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鉴于此,他建议在后续的可燃冰资源勘查评价和商业性开发研究方面,亟需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青藏高原可燃冰开发研究的国家规划,尽早制定中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可燃冰试验性开采和商业开采的时间表。

  此外,他还建议,在青藏高原可燃冰开发研究国家规划框架下,应成立专门基金用以加大中国可燃冰开发研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税收优惠等手段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企业向可燃冰研究投资。推进中国各主要能源企业开展可燃冰的商业研究,使企业成为青藏高原可燃冰开发研究的创新主体。

  对于可燃冰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时间表,孟弘表示,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年曾提出十年内实现商业应用的路线图。“但我认为这个口号有点冒进,恐怕也难以实现,到目前为止,国外实现商业应用的也不多。”孟弘坦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日前透露,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可燃冰发展规划,预计2020年之前有望实现我国海域可燃冰试开采,最快到2030年实现商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