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怒江水电在发展与保护的争论中徘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04/2011 13:31:03   来源:中国改革报

  专家认为,怒江水电开发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充分利用怒江水能,开发水电资源,是改善怒江人民生存条件、脱贫致富、保护生态换将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缓解云南以至国家能源紧缺的状况。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云南省福贡县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28年如一日靠溜索横跨怒江两岸,为村民解除病痛的感人事迹。中央领导看到节目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中宣部、交通部和云南省把宣传先进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快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其实,邓前堆的心愿就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53万人民的心愿。

  贫困是生态恶化的根源

  2月27日,记者一行沿江而上到达了邓前堆的家乡福贡县。尽管出发前记者已对怒江的贫困状况有所了解,但还是被现实中群众生活的艰难困苦震惊了。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过溜索、种地像攀岩”,走进怒江,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沉重。

  怒江州位于滇西边境,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以雄奇险峻的怒江大峡谷闻名于世,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绵亘数百公里,既造就怒江大峡谷的壮美景观,也造成峡谷居民行路艰难。

  “溜索”在一些景区被作为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而在怒江却成了一些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赶集、走亲戚、上学要溜索过江。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告诉记者,由于怒江两岸的农民居住分散,且没有资金修桥,溜索便成了当地百姓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前溜索是用竹篾或藤条编制而成,极不安全,现在政府用钢索代替竹索,并定期检查、更换,安全性大大提高。

  沿江的六丙公路是怒江州唯一的公路,同车的怒江州文明办主任曹荣春说,其实像马底村这样生活在江边,能够溜索过江的群众在怒江已经是比较好的了,大山里的人买一袋盐甚至要走一两天的山路,所以,当地的姑娘都愿意嫁到江边或者公路边的村子。“我们这里的小孩子从三四岁大人就教他们学会溜索,七八岁就要单独溜索过江上学,很危险,但没有办法。”

  记者了解到,目前怒江是一个没有机场、没有铁路、没有水运、没有高速公路的“四无”地区。

  “现在从州府六库到省会昆明,开车大约要八九个小时,我们经常是到省里开半天会,在路上来回要两天。”段跃庆说。

  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州还有47.3%的行政村尚未通公路。

  30岁的福义才是怒江州泸水县洛本卓乡的村民,住在公路边的半山坡上,看到记者一行从唯一的山间小路气喘吁吁地爬上来很诧异,停下正在砌墙的手,直起身来看着我们。记者看到,他正打地基的新房是一厅两卧,旁边还有一座墙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的草房,透风漏雨,岌岌可危。经主人允许,我们进入草屋中,整个房间大约15平米,4口人居住,屋里几乎没有家具,光线极其暗。一只竹篮从房顶上吊下来,篮中放着一块腊肉,木门边堆放着十几斤红薯一样的东西。攀谈中,我们了解到,福义才的新房造价大概是三四万元,大部分款项是云南省实施“扶贫安居工程”的拨款,小部分是自己打工攒的,但由于自己没文化,只能干些力气活,收入很少。如果盖房的钱不够,就盖多少算多少,等有钱了再接着盖。

  记者在怒江看到,像福义才家这样贫困的家庭还有很多,甚至很多家庭更贫困。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全州还有贫困人口14.07万人(785元以下深度贫困人口5.8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5%,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全省20个百分点。虽然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致贫因素较多且复杂,返贫率高,稳定持续解决贫困问题难度极大。

  据统计,2010年怒江州城乡居民收入平均为2003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2。目前,全州还有61%的农业人口尚未解决安全用水问题,32%的自然村未通电,还有8.57万人需易地开发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有2.5万户贫困农户还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内。

  “想不到建州近60年了,怒江人民还如此贫困!想不到怒江的生态如此恶化!”这是所有到过怒江的人们共同的感受。

  段跃庆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怒江的扶贫开发力度,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投入资金有限,缺乏产业支撑等原因,怒江整体贫困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脱贫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月28日,记者从六库出发,举目怒江两岸,到处是光秃秃的荒山,恍惚间以为身在青藏高原,与心目中的“七彩云南”相差甚远。在陡峭的山坡上,一块块大小不等的耕地被外来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大字报”地。

  段跃庆告诉记者,怒江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农民大多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种,这就是为什么说“种地像攀岩”了。

  “由于有限的耕地承载了过量的人口,为了吃饭,老百姓只有靠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造成了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怒江州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赵振中说。

  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全州基本稳产农田只有4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8%,人均不足1亩,水利化程度只有18%,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据怒江州环保局调查,全州现有657个滑坡、泥石流点,有4万多人因安全隐患急需搬迁。

  另外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单一,老百姓只有靠砍伐树木来满足基本的燃料需求,全州仅农村生活用柴量就达每年300万立方米。

  记者从怒江州环境保护局了解到,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怒江州实行了最严格的政策,使得海拔2500米以上山顶区域的生态得到了完整的保护,2000米至2500米半山区的生态得到较好恢复,但加剧了20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人类活动,河谷地带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

  “贫困是破坏生态的根源。”局长侯新文说,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了过量的人口,如果水电还不开发的话,怒江人民会越来越穷,生态也会越来越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