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个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鄂尔多斯50兆电站在北京开标。业内曾估计作为另一种全新新能源发电形式,此轮招标必然受到各大电力开发商的热捧,投标者至少在10家以上。然而,开标结果出炉却让人大跌眼镜,仅仅有国电电力、大唐集团新能源、中广核太阳能三家企业联合体投标。
开门遇冷背后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光热发电技术尚不成熟、前景不明朗以及没有规模化配套产业链支撑使发电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都是导致此次招标鲜有人问津的原因。概言之,更多的企业仍在观望之中,光热发电产业化路途仍然遥远。
作为首个商业化光热发电项目,该项目预计初期年发电量为1.2亿千瓦时,总投资16亿元,项目内容包括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拆除50MW的太阳能热发电站,项目建设期30个月,特许经营期为25年。
早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光热发电与风力发电面临的问题正好相反,风电在技术上需要进步,但前景是明朗的;光热发电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限制条件太多,未来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光热发电只适合年辐射量在200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的地区,而且土地坡度不能超过3%,更重要的是,光热发电还需要大量水源用来冷却。一般说来,50兆瓦的光热发电系统年用水量在15万方左右,与火电基本一致。
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光照条件合适的地区,往往缺水,而有水的地区,则不一定非要采取占地面积较大的太阳能发电模式,光热发电正是处在这一尴尬间的一种发电形式。
事实上,国家早在7年以前就开始酝酿光热发电项目。据笔者了解,国家能源局原打算以2.26元的电价核准该项目,但敦煌光伏特许权招标爆出1.09元的低价后,光热发电原本的价格优势尽失。如果再以高出近一倍的价格批复鄂尔多斯项目,将不利于光热发电的长期发展,因此最终采取了特许权招标的方式定价。但与所有的特许权招标一样,价格将成为能否中标的最核心因素。
就光热发电最为成熟的槽式光热发电系统而言,其主要由集热管、聚热镜片、汽轮机和支架等零部件构成。与光伏发电产业基本已经实现国产化不同,光热发电的上述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尚未建立,而其核心部件,目前仍为德国肖特公司与西门子两家公司垄断。
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目前国内已经有北京中航空港通用设备有限公司、皇明太阳能集团、东莞康达机电等几家公司从事集热管的研究生产,但距大规模产业化尚需时日。
业内人士预计,目前光热发电的成本在两元左右,这是火电成本的4-5倍。而据消息人士称,此轮招标最终中标价可能在1.15元左右。在国家没有相关上网电价优惠政策扶持、财税政策优惠的前提下,中标者演的又是一出赔本赚吆喝、花钱抢资源的独角戏。而按照国家能源局的一贯思路,只有那些技术成熟、具备产业化基础的项目,才有可能从纳税人的口袋当中掏出真金白银拿去扶持。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中标者这出独角戏还且得独自唱上好一阵子。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