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公司最近很“纠结”,先是对中海油规划中的炼油项目表现出了强烈入股兴趣,后又决定在2012年关闭汉堡炼油厂的燃料加工设施。而这种针对不同市场采取灵活进退战略的举动,却遭遇了油源瓶颈。
壳牌是在中国涉及经营面最广的外资油企,其在国内的业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天然气开发、润滑油生产和成品油销售。其中,公司的润滑油业务和加油站业务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已建成珠海、天津和浙江三个生产基地,并且有进一步扩大产能的计划。而与炼油业务一样,公司的加油站业务在全球范围处于收缩的情况,在中国却仍然是保持上升的态势。
据了解,此前壳牌与中国企业不乏较为密切的合作。例如其曾与中石化合作经营加油站,与中石油合作收购澳大利亚煤层气开发公司以及同中海油合作成立石化公司,但参与炼油业务尚属首次。
而可与此相对照的是,壳牌前不久刚刚以6300万美元的价格向斯里兰卡政府出售了其在该国的液化石油气(LPG)销售业务,这是壳牌收缩下游业务战略的一部分。2010和2011年壳牌计划出售价值70亿美元至80亿美元的资产,多数待售的资产将是炼油和油品销售业务。其对中国市场的青睐由此可见。
然而,壳牌谋求进入中国炼油市场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油源问题一直令其挠头。
据行业人士透露,由于壳牌润滑油生产以及成品油业务一半以上的原材料需要通过进口,并且壳牌十分看重中国市场,还有在国内扩大产业规模的计划,未来原材料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在接受《第一财经(微博)日报》采访时就指出,目前壳牌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原材料短缺,而是在国内获取原材料的能力有限。
任浩宁指出,壳牌作为全球第二大炼油厂商,从全球范围来看,当然不缺乏原材料供应,并且去年壳牌还有将其全球炼油产能和加油站缩减的计划。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壳牌中国正在大力扩张国内市场,如果其原材料大部分都通过进口的话无疑会增加成本,从而降低其在国内的竞争力。
更令壳牌窘迫的是,尽管壳牌与国内石油巨头都开展过一系列合作,但是事实上壳牌没有参与到国内任何一家石油企业的炼油产业之中去,在内地也从没有自己的炼油产能。
而中石油、中石化都有自己的润滑油业务和成品油业务,包括中海油也在积极进入成品油销售环节,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与壳牌在国内市场上成为了一种直接的竞争关系。而国内目前有70%以上的炼油产能是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手上,在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前提下,壳牌的原材料需求难以从上述两家企业身上得到满足。
因此,当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巨头可以“笑脸相迎”,而在涉及炼油这样的核心业务后,则可能成了“冷眼相向”。(中国证券资本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