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31/2010 15:32:46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宋魁

  目前,中俄关系正在进入全面发展的成熟期,合作关系日趋加强,能源合作是中俄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符合双方利益的。但是,由于中俄能源合作涉及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利益和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能源合作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贸合作,因此合作的道路并不平坦,而且充满变数,在具体的合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中俄双方须本着相互信任,平等互利的原则,克服这些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合作潜力。

  一、我国对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缺乏总体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

  自1996年中俄签署《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定》以来,双方酝酿过许多项目的合作计划,但总体来看,这些项目缺乏长期的统一规划,甚至有些相互掣肘。比如科维克金气田与乌连戈伊气田相互影响,中方在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商讨共同开发科维克金气田的同时,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商讨乌连戈伊项目,引起俄方不满。此外,俄方认为天然气合作风险大,希望我提供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与我制定长期合作计划。但中俄之间仍没有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总体规划,应该制定长期的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规划,并分阶段向俄方通报,以求形成共识,最终达成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规划。可见缺乏油气合作中长期计划,已成为制约中俄油气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时甚至是恶性竞争。与其他走出去的非能源企业合作也较少,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很难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另外,石油天然气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行业,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风险和其他风险就更大。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相应的风险补偿措施和相关激励政策。我国企业在俄罗斯设立中资公司和进行并购等投资活动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审批;现行海外投资政策法规对企业在海外投资限制较多;涉及海外投资的财政、金融、外汇、税收等符合国际惯例的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投资行为,付出了较大的机会成本。

  二、俄方与我合作尚存疑虑,影响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顺利进展

  俄罗斯对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仍有心理障碍,俄罗斯有些人士对中国心存疑虑,担心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会对俄罗斯经济构成威胁。他们害怕中国“掠夺”俄资源,同时也害怕中国的崛起进一步拉大两国的发展差距。2002年,当中国石油竞标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时,俄罗斯国家杜马就以国有公司参与拍卖有违俄罗斯私有化法律为由通过决议,剥夺了中国石油参加斯拉夫石油公司拍卖投标资格,使中国石油被迫放弃竞标。俄罗斯不让“中石油”参与竞拍表面上是中石油是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对中国的不信任。

  虽然随着俄罗斯对华石油和天然气输出的大幅增长,石油运输正在从铁路为主逐步转到以管道为主,但是两国石油管道的建设却总是一波三折。2001年9月,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对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建设项目进行联合经济技术论证的总协定。该输油管道建成后,中国不但可以从俄罗斯和中亚进口石油。然而,就在中俄有关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安-大石油管线的前期准备工作之际,2002年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会议,改变了原计划于2003年开始铺设的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并把这条石油管道线路的终点改建在俄远东的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安-大线节外生枝,直接的原因是日本也以俄罗斯石油为竞争目标。后经过多方论证,俄政府最终确定了从伊尔库茨克州至滨海边疆区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运输方案。如果单纯地从经济和建设角度看,安加尔斯克-大庆管线无疑是最佳方案。但是俄政府支持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方案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远东石油管线事件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敏感性。面对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相背离、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冲突的局面,如何善加处置,合理应对,赢得最大利益,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确是一大挑战。

  几年后的现在, 这种因疑虑而限制中国投资俄能源项目的想法在俄国内仍有一定市场。俄罗斯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弗拉基米尔·米洛夫就直截了当地说“俄罗斯对外国在自然资源领域直接投资进行限制首先考虑的是‘中国因素’。”一些西方学者也有意无意地散布“中国威胁论” , 比如, 说什么“从长远看, 中俄伙伴关系更为严重的战略挑战在俄远东地区”、“人们注意到, 在面积广裹、资源丰富、人口只有万的俄边区与拥有亿人口的中国边区之间形成了极大的不对称。”到如果这种论调进人俄国内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决策过程之中, 那么包括能源项目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必将举步维艰, 中俄关系有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

  三、外部的激烈竞争制约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亚太地区国家对俄罗斯而言,是仅次于欧洲的能源出口前景可观的市场。然而,处于亚太市场的几个主要能源进口国之间却已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事件已经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敏感性,而韩国、朝鲜也希望在亚太能源合作中能得到更多的利益。除了来自亚太地区国家的竞争,中国还面临着来自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国际石油的实际供给和市场对国际能源供求关系的心理预期,推动国际油价走高。而且,这些因素也将妨碍国际能源合作实现共赢的格局,容易在国际战略资源问题上引发恶性竞争,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一)来自日本的竞争。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2008年3月21日电,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政府就签署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全面合作协议达成了一致。日本资源能源厅长官望月晴文20日与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尔盖·博格丹奇科夫在莫斯科交换了相关文件。该协议规定,日本政府将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东西伯利亚油田开采技术上进行合作,日本资源能源厅将对日本企业在俄投资给予帮助。双方将成立联合委员会就协议细节进一步进行协商。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正对建设太平洋沿岸的大型炼油厂进行经济技术论证。该炼油厂将位于科季米诺湾地区的纳霍德卡附近。俄罗斯将在科季米诺为通向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建设油港。日本一直对参与建设远东石油管道项目抱有浓厚兴趣[1]。

  有关铺设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议论已经持续多年,但从前酝酿的方案基本是指以俄罗斯东部地区为起点、中国东北地区为终点的“东线方案”。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华期间首次提出中俄天然气管道“西线方案”,立即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别看“西线方案”诞生时间不长,但它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更大。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已经把“西线方案”排在“东线方案”之前,将其列为天然气出口多元化的优先项目。

  石油输送管线从“安大线”到“泰纳线”之变充分反应了中日能源之争。2004年12月31日,俄政府决定由俄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预计该管道输油能力为每年8000万吨。至此,悬疑十年,被俄罗斯尤科斯公司极力主张的“安大线”(该线的设计是从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的大庆)走到终点。关于“安大线”的十年争议中,经历了太多的变动。1994年俄罗斯首先提出了修建“安大线”的设想,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负责。在十年的谈判中,签订了一系列政府间和公司间的协议。按照设计,“安大线”总长度为2260公里,800公里在中国境内,中俄双方各自负责本国境内的管道建设,预计耗资25亿美元。这条管道预计于2005年初步建成,初始阶段俄每年将向中国出口原油2000万吨,2010年后每年将输出3000万吨。这样的一个方案在动议的时候,更多的是商业上的需要,当时的尤科斯石油公司是想通过此条管道的建设让自己成为世界级的公司。但是,这样的一个商业性质的规划因不断地遭到来自环保、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能源控制以及外交方面的影响而变得扑朔迷离。2003年9月2日,俄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扬科夫在贝加尔地区环保会议上宣布,最终否决“安大线”。扬科夫称,因为“安大线”走“南路”要横穿通卡国家公园,违反俄罗斯自然保护法。而走“北路”则直接靠近贝加尔的地震多发地带,一旦管道发生泄漏事故,将难以迅速处理。而在之前,日本就已经开始了自己对“安纳线”的外交公关。2003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俄罗斯,在同普京会谈时,强烈要求俄罗斯修建安纳线,明确表示以市场换承诺——日本每日将从俄罗斯进口100万桶石油。此后,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长官冈本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首相小泉纯一郎、前首相森喜郎和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等相继出访俄罗斯进行游说,还提出以对俄投资、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提供管道建设资金等条件进行“金元外交”。 2003年11月俄联邦安全会议决定改变“安大线”,把该石油管线的终点改建在俄远东的纳霍德卡(安纳线)。这与日本的打算不谋而合[2]。

  (二)来自美国的竞争。国际能源组织在大阪国际能源论坛会上发表的“世界能源前景”报告说,那些趋势将使中国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战略性买家。美国在2005年初提交国会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将成为美国的世界能源强大竞争对手。美中安全检讨委员会的报告说:“中国领导人相信,美国企图压制中国,因此它是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胁。”报告还说,中国利用武器销售及其国际外交地位打入中东地区,中国怀疑美国企图主宰海湾地区,控制那里的能源资源。 国际能源组织说,中国在2030年前,能源需求平均每年增长近3%,到那时,中国将消费全球20%的能源供应,仅次于美国现在的消费份额。中国与美国的能源竞争目前仍在初生期,中国现在仍希望看到美国肩负起保障世界能源供应的重担。中国和美国也有可能争夺俄罗斯的石油。美国为了减少对波斯湾国家的依赖,想与俄罗斯合作修建输油管道,把原油从西伯利亚运到摩尔曼斯克,再从那里装船横跨太平洋运到美国[3]。

  (三)来自欧盟的竞争。欧盟作为一个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较高,约有一半的能源需要进口。近年来,出于地缘战略考虑,欧盟的能源政策也明显向俄倾斜,双方在能源领域商定了一系列大型项目。2002 年下半年,德、法、意和俄共投资20 亿美元,修建经白俄罗斯、波兰和斯洛伐克直达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同年9月,壳牌及其合作伙伴批准了俄萨哈林- 2 号项目的预算,计划在2014 年前投资85 亿美元,以增加俄远东地区的油气产量。这都表明了欧盟与俄罗斯在能源合作领域正在积极扩展,也意味着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着欧盟的强烈竞争。

  (四)来自印度的竞争。由于印度是一个贫油国,为了确保能源安全,印度除了与中东、中亚和里海地区寻求合作外,也在积极寻求与俄罗斯这个世界主要的能源供应大国的合作。2005 年底竣工的萨哈林- 1 号方案就是由美国、日本及印度公司共同开发的。目前,印度正积极竞标萨哈林三期工程。中印两个能源进口大国有着共同的能源需求,因而在与俄罗斯积极开展能源合作的过程中必将产生竞争与冲突。

  因此,面对着中国与美、日、欧及印度等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之间的竞争,俄罗斯在寻找能源合作伙伴时,在安排与能源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的优先次序时,肯定要反复权衡利弊得失,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要面临着更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