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水资源量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迅速增加,而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污染和水资源管理等问题使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机理和实现条件,提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水质要求越来越高,水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到2030 年,如果我国的人口达到16 亿,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00m3,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所以我们又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力问题,也就是说我国的水资源是否还能支撑起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虽有各种不确定的解释,但它的内涵至少应包括:适度开发:对水资源的利用后不应破坏资源的固有价值,并且尽可能地回避开发措施对资源的不利影响;不妨碍后人未来的开发,为后来开发留下各种选择的余地;不妨碍他区人类的开发利用及其水资源的共享利益;水的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是策略选择的主要准则;不能破坏因水而结成的地理系统。
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理
(一)水的循环规律是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保证
水资源优越于大多数其他自然资源在于通过太阳能的作用使陆地上的水源不断得到更新补充,从而使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新鲜水源不断。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对水的需要不断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以得到更新和补充的新鲜水量却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的供需失衡;有些地区因过度开发和污染破坏了当地水源,直接威胁人类安全生存的环境。因而人们要求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并改善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均需拥有水资源承载能力所能维持的承载水量,该水量必须能在水循环条件下得以持续维持。
(二)水量守恒原理是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的客观事实
水量守恒原理,就是指一定量的水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可以变换形态和存在空间,但其数量不变。
作为该部分水量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可能按照社会的需要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水量;二是该水量拥有可靠的水源,且该来源通过水循环不断能得到更新和补充;三是该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四是该水量和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五是该水量主要功能系供水,兼具生态功能。
三、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条件
(一)更新水资源概念、建立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存在2 种模糊观念:一是无限可用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之物,不存在危机问题;二是有值无价论,认为水不具备资产特征,其所有权不明确,人们可以自由索取。由于上述观念的左右,人们惜水、爱水、节水意识十分淡薄,对水资源的浪费已成为一种社会痼疾。据统计,仅北京市一年的洗车用水就相当于6 个北海的水量。因此,解决中国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而节水的基础在于社会。节水型社会是指要增强社会的节水意识,把节水的政策贯彻到社会的各行业,让节水的观念落实到全社会的每个人。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促使水资源的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在于增强社会的节水意识。为此,全国节水办公室专家建议编写生动有趣的水资源科普读物,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水资源教育,普及水资源知识;在全体公民中树立水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基础的思想,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把节水贯穿于每一次用水的行动之中,逐步建立适合我国水环境的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市的全方位的节水社会格局。
(二)调整我国水资源格局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条件
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南方水少,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毛泽东的这一“借”水构想,是调整我国水资源格局,实现我国本世纪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如今,这一“借”水构想的总体框架———南水北调工程已日渐清晰,即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向北方调水,形成南水北调西、中、东3 条引水线路。2003 年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东线已开工建设,该工程建成后,年调水量将达265~500 亿m3,相当于北方五片平均水资源的4.9%~9.3%,这无疑将对干涸的北方带来福音。
(三)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在水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缺乏生态观念。在水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着部门单目标管理与水资源的多功用相矛盾的局面。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次优化”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如黄河从1972 年开始出现断流,1997 年断流时间长达266d,断流区直达距河口780km的开封市;塔里木河,从1974年开始,下游自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km的河段全部断流,下游绿色走廊岌岌可危;黑河,也连续10 个汛期出现断流,导致下游地区的胡杨林大片死亡。水资源生态恶化引发的环境及社会问题日渐突出。
“生态用水”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水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在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上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值得肯定的是,我国以“三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成功为标志,已在河流水量统一调度,实现流域(乃至跨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解决各种用水需要,使有限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方面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生态用水”问题将日趋严峻。因此,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要通过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节约用水和必要的工程设施,严格控制上游用水,让河水沿着河道不断流向下游,维护和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1.要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
所谓水利产业,是指那些以从事水的生产与供应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部门。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门类,它有自己特定的资源、资产、管理机构、服务对象和产业政策。据专家分析,其产业地位和产业远景并不亚于石油工业。仅供水一项,全球的年产值就可达4000 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石油工业的40%,超出制药工业的1/3,且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据此,业内人士认为,本世纪水利产业将成为“阳光产业”。
2.要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水价严重脱离价值规律,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使水利资金捉襟见肘,大多数水利设施因经费短缺而带病运行。为此,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和用途合理确定水价,建立用水和超额累进收费制度,逐步实行分质供水,优质优价,使水价体现国家水利产业政策并得到合理的成本补偿,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价机制。
3.要借鉴国外水费管理经验
发达国家在水资源资产化、商品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法国制定了“谁污染,谁交治理费”,“谁用水,谁花钱”的“以水养水”政策。对工农业等企业用水,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完全根据其污水排放量和废水污染程度收取费用;对个人家庭用水,则在水费中增加了污水处理等各项费用。在法国个人家庭支付的水费中,大约42%是使用自来水费,39%是污水处理费,13%是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管理费,5%是增值税,1%是国家引水发展基金。由于法国在水费收取中明确界定了其用途,这就使水价政策成为水资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为公众所普遍接受。
(二)以提高水利用率为核心,促进节水科技进步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
我国农业用水约为4000 亿m3,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但是,我国的农灌用水利用率只有25%~40%。因此,提高农灌用水利用率,便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关键之所在。在推广节水灌溉方面,以色列自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发明滴灌技术以来,农灌用水连续30 年稳定在13 亿m3,而产出却翻了5 番。针对我国农业节水科技的差距,专家呼吁:第一,我国农灌输水要进行渠道防渗,这将比不防渗土渠节水2/3。第二,要大力推广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第三,要搞好水土保持,以减少河道径流,减少入河泥沙,把水土涵养、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
2.重视发展城市节水科技,注重开发高科技节水器具
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技术落后,管道老化,每年管网流失的水量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以家庭水龙头为例,每年由于水龙头工艺落后,质量低劣而造成的滴漏浪费就达1 亿m3。采取陶瓷阀芯片的节水龙头比铸铁水龙头节水30%~50%。若采用磁水龙头或感应水龙头,则水龙头的滴漏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大力开发中水技术。所谓中水,是指对一次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再生水资源。如将中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可节约城市用水总量的40%。构建污水资源化体系。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与污水资源化工作存在明显反差,总体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40%,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笔者认为,国家除在宏观上加快实施节水型经济结构调整、建设节水型城市经济体系外,在微观经济结构方面,应制定针对企业减污增水法规并加强监管。此外,还应积极推广并鼓励使用污水资源化高新技术(如膜法水处理技术等),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加快新水源研究开发进程,重视空中水资源开发
我国陆地上空水汽年累积量约为20 亿t 以上,其中6 万亿t 形成降水,除去蒸发,只有2.7 万亿t 形成地表径流。专家估计,若在已有降水的基础上,通过空中水资源的开发,每年再增加10%即6000 亿t 的降水,这些降水若有1/3 进入西北与华北,将会显著地缓解那里的缺水状况。为此,专家建议,国家应把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加强雨水利用的研究开发,在雨水利用中引入高新技术,这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加大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海水淡化技术在世界上业已成熟。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0t/ 日以上的淡化水日产量已达2300 万t。海水淡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已为水资源短缺国家所普遍接受。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1958 年,到目前为止,反渗透法、多效蒸馏法、多级闪蒸法、低温压汽蒸馏法等技术在国内均有应用。经过多年的攻关,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同时,我国西部有相当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就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以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为基础,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
我国水污染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粗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关系处理失当。为此,水污染防治工作应从战略上作出调整。即应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应从单纯的工业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统一综合治理;应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等。
(四)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以取水许可为基础的国家水权制度
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尽快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流域管理,协调好江河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促进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基础之上,逐级明晰取水许可总量,建立健全以取水许可为基础的国家水权制度。合理确定水价,充分发挥水价对用水的调节作用。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措施,实现永续利用,使水资源为我国本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加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力求实现需水量零增长和污水量零排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胥书亭(1964-),男,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及节水研究。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