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谨防“伪国产”企业冒领政府动力电池补贴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22/2010 10:22:50   来源:科学时报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当今世界汽车产业格局调整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汽车业借助新能源机遇实现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

  近日有消息称,由工信部牵头草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望近期出台。该《规划》提出,未来10年我国政府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打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期待于2020年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契机面前,我们必须借鉴上世纪80年代汽车领域以市场换技术的教训,坚定不移地发展民族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以此避免新能源汽车技术再次被国外巨头垄断。而通过我们自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有望彻底打破目前传统汽柴油动力汽车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要在新能源汽车机遇下实现国家汽车产业的技术突围战略,业内专家指出,最核心的技术突破当属动力电池技术。这一点不仅在《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新能源汽车要以纯电动为主要技术路线”已有佐证,更因为动力电池技术的掌握与研发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业内公认的关键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动力电池是技术门槛最高、也是利润最集中的部分。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关键零部件分别为电机、电控和电池,其中动力电池不但是技术核心,而且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成本一般也在整车成本的40%~50%,所以无论技术还是成本,动力电池都是新能源汽车的重中之重。

  在政府新能源汽车扶植政策的引导之下,我国已经涌现了比亚迪、比克、力神、盟固利、万向、中航锂电等引人注目的民族骨干企业,他们自主开发的动力电池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经受住了高温、高湿、大载客量等恶劣环境的考验和验证,这让我们对中国民族动力电池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当然,与外资企业相比,我国民族动力电池企业目前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许多都要依靠进口,动力电池很多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大都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手中,国内动力电池品牌的 “巨人”仍在襁褓中嗷嗷待哺……底子薄、缺乏核心技术正是目前我国民族动力电池产业的无奈写照。

  在这样的形势下,民族动力电池企业和动力电池产业可以说正值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须。而由于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在政府财政补贴计划中,对民族动力电池企业的补贴自然是整个战略规划的真正重心所在。但值得警惕的是,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的财政补贴,却可能缘于某些“伪国产”企业与国外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的“暗渡陈仓”,被间接补贴到了国外品牌身上。

  之所以这样提醒,是因为在当前的国产动力电池行业,有些国产动力电池品牌因为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的局限,自身也无自主研发实力,一心只想依靠与国外品牌合作走“捷径”,领不该领的补贴,甚至蚕食了那些真正立足于走自主研发之路的企业的市场机会。

  据了解,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内一些“杂牌军”在通过与这些“外来和尚”通力合作导致动力电池“伪国产”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之间具体的合作方式为,动力电池“杂牌军”企业采用外资企业生产的“单体电池”、组装后贴上国内制造的牌子,进而享受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的扶持。

  有人统计后发现,近年来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这块巨大蛋糕的诱惑之下,国外已有很多电池厂商来华投资,如美国A123公司已经在华投资建厂;日本TDK集团也已经在深圳投资建厂,设立了ATL全资子公司;强生自控已经在重庆投资建厂等等。而目前外资电池企业正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这种势头变得越来越普遍。

  中国作为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国家,始终欢迎外资企业来华发展,共同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仅仅是与国产动力电池企业中想借政策东风大捞一把的鱼目混珠者联手做局,势必对民族品牌造成伤害。

  业内人士曾对此指出:“行业内有些没有研发能力的‘杂牌军’企业只是通过组装外资企业生产的单体电池,最终让那些外资企业生产的单体电池源源不断地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貌似这类‘伪国产’企业和外资企业得到了‘双赢’,其实是本该受益的民族动力电池企业却受到了严重损害。”

  有鉴于此,相关部门应警惕这些“伪国产”企业,严防它们与个别外资企业勾结冒领政府补贴。政府对新能源企业的扶植本是积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政府在助威国产动力电池企业之际,一定要让扶植政策落实到正确的对象上,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