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如果说这是2009年风电领域被提及最多的词汇,那么到了2010年,“风机质量”无疑已经取代“产能过剩”,成为最受媒体追捧的主角词汇。
捧杀后的棒杀
“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是资深风能专家施鹏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指向,正是中国风机制造行业快速成长背后的种种问题,而人们最为关心的,便是风机质量。
这一年,华锐、金风、东汽、苏斯兰、中航惠腾……无论国内制造巨头还是海外企业,无论整机制造企业还是零部件制造商,都被绑在风机质量的铁柱上,接受各方考问。从叶片、法兰、主轴,到低电压穿越能力,都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从2003年开始每年增长超过100%的行业,一个笼罩在“新能源、低碳环保、新兴产业”等多层光环之下的行业,一个承担着气候谈判重要筹码的行业,理应经受住这样的考问。
但在考问背后,我们更应想一想,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行业?对这个行业是否在捧杀之后就应马上棒杀?答案是否定的。
维斯塔斯前产品经理薛一景曾拿风机与汽车做过一个有趣的比较:按照一年运行8000小时计算,一辆汽车将运行40万公里,而前提是每隔5000~7000公里需要一次保养。而一台优质风机,只需两次定期保养,如此可以持续运行20年。他得出的结论是:与汽车相比,风机的设计制造工艺,是可与飞机、航天器相提并论的。
试想,在已经发展了100多年的汽车行业中,“召回门”至今还屡屡上演,而风电产业作为一个在中国发展了不过十几年的行业,风机出现一些并非设计方面的质量问题,业内是否应该给予一种更为包容的态度,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行业发展的固有问题?
多些宽容与呵护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中国的风电产业还很年轻,产业链还不成熟,有待于完善和提高,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迅速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逐步提高质量,降低故障率,提高发电效率和效益。
同时,社会也要对此予以宽容和呵护,不希望对某家或某几家企业穷追猛打。在看到风电产业质量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风电产业取得的成绩。
从2003年风电特许权招标开始,国内批量风机制造已走过5个年头,可以预见,随着服役风机数量与年限的逐年增加,未来风机出现质量问题的频率将越来越高,国内整机制造业将从爆发成长的青春期,逐步过渡到质量为本的成年阶段。
在这个阶段,就行业而言,应进一步完善风电工业的质量标准,完善风电产业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就企业而言,则要强化生产制造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生产、安装、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5年前,我国风机制造业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地位,经过5年多的努力,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品牌,部分企业进入世界十强。装备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总结风电行业这些年,取得的显著成绩,人们不难发现,除了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也少不了几大整机制造企业多年来对行业的共同维护。毕竟,在社会各界对风机质量加以关注的今天,风电行业更应和衷共济,不能重蹈乳制品行业曾经的覆辙。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