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多出“组合拳”疏导柴油市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6/2010 13:56:57   作者:吕东悦

  国家持续收紧货币与控制物价总水平的政策措施,无疑是在给油气市场降温,也有利于今后市场的稳定。

  毫无疑问,防止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经济领域的重要任务。在宏观经济调控处于“两难”的背景下,本着“民生为大”的思想,国务院最近出台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

  作为社会基础资源,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作为稳定物价的重要一环,被重点提及。“煤荒”、“电荒、”油荒”、“气荒”的出现原因有很多,由此引发的进一步改革能源价格机制自然不得不提,这是需要从长计议的根本问题。在当前国家控制物价总水平的大环境下,国务院提出“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对已经确定的调价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完善配套措施,审慎出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但这只是当前把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临时举措。

  那么,当前形势下,稳定油气价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应该采取哪些举措?这不仅是相关政府部门调控的事情,而且需要一系列相关举措的配合。

  国内成品油市场近期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不外乎是供求失衡所致。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次供求失衡中,供应相对薄弱带有一定的输入性特点。也就是说,国际油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后,成品油生产成本不断增大,对资源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出来。10月以来,国际市场主要原油价格登上80美元/桶的台阶,11月普遍在85美元/桶左右。11月以来,地方炼厂柴油销售价格普遍高达8000元/吨左右,比国家规定的零售价高出500多元。尤其是目前化工产品价格大涨的情况下,又明显挤压了成品油生产。另一方面,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及通货膨胀局势渐起,带来一定的恐慌心理与投机需求。如全国二千多万辆柴油车,每辆多加10升油,则增加需求20万吨左右,如果都要求油箱加满或满油箱运行,无疑形成了新的库存,不论是两大集团还是三大集团都难以招架。

  美国再度推行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推动包括国际油价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动力。但近来国际油价的高涨也带有一定的炒作和操作。11月1日起,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和下跌,11月19日WTI原油期货价收于每桶81.51美元,比11月10日下跌达6.3美元。事实上,目前全球石油供应并不存在问题。11月11日沙特阿拉伯王子表示,沙特不会被美元贬值“困扰”,仍对每桶70~80美元区间的油价满意。短期内每桶80~90美元仍然是国际市场主要原油价格的波动区间,年底前不会再有新的高涨。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柴油市场的紧张局面并不是不可扭转。一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正在利用当前市场旺销、价格坚挺的有利时机增加供应,并向社会承诺推迟检修,满负荷运行。二是当前国际油价总体水平并不太高,已回到85美元/桶以下,且时高时低,可以择机加大柴油进口。两大集团计划各进口20万吨柴油。截至11月中旬,中石油已经到货3.5万吨,中石化也到货5万吨。三是国家利用储备增加市场供应,发挥储备的调节作用。

  随着北方柴油消费进入淡季及两大集团生产扩大、进口到货增加,以及国储油投放到位,国内市场柴油紧张状况会有所缓解。上述硬措施的落实,会使燥动的市场心态逐渐恢复,非正常需求也将回落。事实上,进入11月中旬后,国际油价明显回落,在山东、河北、浙江等省区,不论是地方炼厂还是社会经营单位,柴油销售价格开始下滑。尤其是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物价检查中柴油价格违纪企业,明显打压了国内柴油市场,山东、安徽、湖北等地明显偏高的柴油批发价格出现下调,不少地区柴油加油排队现象开始减少。

  总之,国家持续收紧货币与控制物价总水平的政策措施,无疑是在给市场降温,也有利于今后国内柴油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