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能源价格“刚性”上涨:涨价赶不上调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22/2010 08:35:05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导读]成本定价模式积重难返,涨价赶不上垄断国企以成本增加为由的调价要求,能源产品价格已经进入“刚性”上涨轨道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廷祯 王康鹏

  艰难推进的能源价改,将再度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攻坚重点。“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

  “体制和硬性成本,使得煤、电、油、气等产品价格几乎不存在下行空间。”一位能源行业资深分析师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齐声“喊涨”的能源价格已经成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涨价“风景”之一。从成品油价格改革,到年中陆上天然气价格上调,再到近期国家发改委就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公开征求意见,能源价格已呈轮番上攻之势。

  目前,煤、电、油、气的价格调整只是扩展了资源“成本”的范畴,在定价模式上并没有脱离以往“成本定价”的旧有思维方式。成本上涨驱动下,企业提价愿望强烈,能源资源价格已经陷入了循环上涨、涨易跌难的“刚性”上涨轨道。

  “闯关”阵痛

  继2010年6月天然气价改、新疆资源税改革试点后,居民阶梯电价方案也于10月21日结束意见征集。这份只“上调”不“下调”的方案,预示着中国居民低电价时代即将终结。

  国家发改委在9月份亦已开始酝酿晋、陕、冀、鲁等7省上网电价的上涨方案。只是由于担心通胀等因素,涨价方案迟迟未能出台。10月26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又对外公布,煤价上涨导致东北三省火电企业加入“亏损大军”。诸多火电企业“喊亏”的背后,倒逼国家发改委出手“煤电联动”的意图明显。

  一位电力业内专家指出,坚持成本定价逻辑,导致能源产品价格改革难度逐渐加大。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陷入停滞,中国数月面临通货紧缩——这本是能源价改的绝佳时机——不仅涨价阻力小,所面临的通胀压力也小。

  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源产品价改即被列在首位。但当时的中心工作已转为投资拉动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导致最佳“窗口”稍纵即逝。

  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同意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今年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随后,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吨提高了230元,提价幅度近25%,这被视为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到今年年底,西气东输二线将通气,而来自中亚的进口气价高达2元/立方,比国内价格高出1倍。虽然价格较高的进口天然气目前仅占全国消费天然气总量的不足10%,但未来该比例将越来越大,业界预测2020年中国天然气市场缺口将高达900亿立方米。以此来推算,天然气的继续涨价似乎已难以避免。

  2009年CPI中“居住类”比重为14.69%,其中水、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等5项占“居住类”的40.8%。这5项同时涨价,对CPI影响不言而喻。

  能源产品价格改革挺进深水区的同时,涨价的阵痛恐已无法避免。

  争议“成本定价”

  在天然气近年来的几次涨价之外,更受人们广泛关注的是,调价方案中同时推出的“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的政策。按此联动方案,天然气销售价格随着出厂价格涨跌同时间、同方向调整,调整的额度按联动公式计算。这意味着,只要天然气上游供应商价格调整,下游销售价格将按照联动公式相应进行调整。

  这一价格调整,在其他资源产品定价机制中并不罕见。在“煤电联动”的机制之中,国家发改委亦对调价的时机和幅度有绝对的掌控权。其调价的依据,多为企业所上报的成本。有分析人士认为,国有垄断企业冗员众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可能会以“上下游价格联动”方式传导给下游消费者。

  有专家担心,目前掌握能源产品生产的多为国有垄断企业,如果均采取“上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来疏导价格,实际上是在保护上游垄断企业的利益。

  有关能源产品价格改革问题,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不乏争议。很多学者认为,能源产品价格改革强调资源有偿使用是正确方向。但照此思路,基本上只是扩展了“成本”的范畴,在定价方式上并没有脱离以往“成本定价”的思维方式。

  这在已经实施的成品油价格改革中体现最为明显。依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国家发改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有关成本费用参数。

  该机制的重要参照物为国际油价,这恰恰是国内石油企业的最重要成本。此外,企业加工成本、流通环节费用等因素也都没有脱离成本的范畴。一方面,国际原油已经步入“高价”时代,另一方面,“国内平均加工成本”具体是多少上述规则并没有做出明确,油价涨价的操作空间较大。

  防止恶性循环

  水、油、气、电领域,基本还是处在全国性巨头或地方大型企业的垄断中,缺少充分市场竞争。政府主导的价格改革,往往就演变成企业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结果是企业成本涨多少,价格就提多少,企业成本增加转嫁给了消费者买单。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本刊记者,价格是一个经济性的问题,能源产品价格提高了,会对能源的需求产生影响,但不是直接的;实现节能的目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规划。

  “成本定价是计划经济的定价方式——把成本打高,价格不就变高了吗?但成本怎么确定呢?这是很难算清楚的。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很容易被企业所左右。”上述专家认为,应该抓紧进行能源领域的深层改革,否则能源产品价格将陷入“循环上涨”的通道而难以自拔。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最终目的,当是改革当前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资源短缺程度和市场的真实供求关系。在“成本+利润”的定价模式下,企业要出高价的冲动非常强烈且很容易得到满足。如何让定价机制更加透明、更加市场化,是改变目前资源价格循环上涨、涨易跌难困局的方法之一。

  “能源价格改革不能只是单纯的涨价,高价格解决不了资源性产品存在的供需短缺、分配不均的问题,也难以从需求侧管理好资源消耗。推进价格改革的下一步,需要加快培育健康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放松价格管制,以市场竞争最终取代政府的价格管制。”能源研究所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