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柴油荒”再度说明中国能源产业需变革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20/2010 09:32:52   来源:新华网

  突如其来的“柴油荒”让中国能源市场再次陷入尴尬而又窘迫的境地。关于造成油荒的原因,众说纷纭,强行限电引起需求增加和两大油企“携油要价”被公认为油荒的主因。但抛除众多客观原因后,实际存在其背后的能源价格扭曲及相关产业机制畸形发展才是根本原因。

  产能过剩,何来油荒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原油总需求量约为3.93亿吨,其中全年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量为2.038亿吨。然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77亿吨,居世界第二,炼油能力显然已经“过剩”。但让人不解的是,炼油能力如此过剩,却为何屡次会出现“油荒”。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前“柴油荒”,并不完全是资源短缺造成的,而是由价格成本传导不畅引起的。由于零售价格被限,批发价格上涨引起“批零倒挂”现象,加油站以停供、限供来避免经营亏损,进而导致各地油荒出现。由于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采用最高限价制,零售价格是政府公开指导的,具有一定刚性。相比较,对于批发价格而言,由于处于垄断地位的炼油企业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因此,炼油厂往往可以通过“灵活”处理来提高批发价格,转嫁经营风险。

  除此之外,调价机制滞后,不能与国际价格变化保持同步,使得国际价格变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全部转嫁到企业头上,从而造成企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屯油不出等问题。当前我国55%左右石油依靠进口,国际油价对国内市场影响很大。但我国新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实行“22天+4%”调价机制,调价窗口跨度过长,正负4%,原油变化幅度过大,容易造成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无法准确反映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能源荒”根源于价格机制失灵

  从上述分析可知,此次“柴油荒”的真正元凶依然是价格机制问题。表面上来看,“能源荒”形成原因主要是供给不足、成本上涨及国际价格传导等方面因素,但在这些影响因素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价格不能够实现自由地对供、求双方进行有效调节。而价格的缺乏灵活和由此产生的时滞问题,也使得产业链内部价格传导不畅,造成实际利益不能够在上下游产业间合理分配,进而影响供给。

  回顾近几年,屡屡出现“煤荒”、“电荒”、“气荒”和“油荒”,无不与价格机制有关。而政府积极推进的能源价改进展缓慢,让整个能源产业处于市场化和非市场化“墙头草”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价格市场化改革推进受阻,其背后的企业利益关系理不顺,那么人为的“能源荒”仍将不可避免。

  “油荒”背后折射保障机制不足

  除此之外,此次“柴油荒”也折射出我国在油品保障供应方面的不足。

  一是成品油储备体系落后。当前我国成品油库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国内成品油消费较为旺盛区域,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合计占全国比例23%;另外,成品油储备落后于原油储备,除资金问题外,成品油易挥发变质,油库必须定期更换油品,管理上要求高。

  二是炼油厂布局相对集中,成品油供应及输送困难。受资源分布的影响,中国炼油企业大都集中在华东、华南以及东北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炼油规模分别占到全国的32%、15%、21%,过于集中的炼油基地不仅会增加运输路程,增加成本,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由于成品油的特性,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事故,增加了安全隐患。

  三是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动员机制。我国是个能源需求大国,油、电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息息相关,一旦出现短缺必将波及其他产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能源产业改革亟待推进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量也呈快速增长态势,而能源供给增长相对缓慢,未来,我国能源供求总体偏紧矛盾仍然凸出。因此,保障能源供应,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快能源产业改革步伐。作为关系整个能源产业改革成败的价格改革应加快推进。同时,应加快引导民资进入能源产业的上游生产、冶炼领域,提高价格对市场反应灵敏度,理顺上下游产业链利益关系,增强产业竞争活力。另外,有关部门应该针对成品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建立一个应对临时突发事件、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