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十二五”水利建设力攻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02/2010 10:50:3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希琼

  ——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发展部处长马新中

  治水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十一五”我国继续加大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实施包括南水北调、大江大河治理、水库工程在内的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水利保障能力,已经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十二五”我国水利建设面临怎样的形势?水利建设发展思路和重点怎样?应主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记者就上述问题对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简称中咨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发展部处长马新中进行了专访。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十二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马新中:“十二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水利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必将更加凸显其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十二五”水利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对城乡防洪、供水和水生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继续巩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水利服务功能;二是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长三角、珠三角、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增产千亿斤粮食等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要求相应增强流域和区域水利保障能力;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四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要求加快转变粗放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多年来的水利发展已有了一个较好基础,水利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社会水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有能力对水利建设给予更大的支持,继续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

  中国经济时报:“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有哪些?

  马新中:要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大力推进民生水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的水的问题,力争在主要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工作重点:一是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重要水源工程,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供水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重要水源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调度。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重要大中型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实施污染源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根本,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用水效益和效率,缓解我国水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

  二是加大力度实施民生水利工程,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在全面完成 “十一五”任务的基础上,抓紧组织实施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变基层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结合《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进一步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建设。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河道水系综合整治,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继续实施防洪除涝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建设,及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加强重点地区骨干水利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抵御干旱能力。强化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完善预警预报预案系统,科学调控洪水,合理利用洪水资源,不断提高全流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四是继续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生态脆弱河湖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及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加强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与修复,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应主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马新中:首先要增加投入,保障重点水利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切实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加快建立各级政府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保障各项重点水利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要加快推进改革,通过投资补助、财政贴息、水价改革、水资源开发许可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行项目业主招标和代建制,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其次是整合资金,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包括水利部门的农水项目、财政部门的农业开发项目、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农业部门的标准良田项目等。由于资金来源不同,又受技术力量、施工水平等因素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效率较低。建议整合这部分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是创新制度,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以流域和区域水量分配、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权制度体系,促进不同行业和地区间的用水权有序流转,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快推进流域综合管理改革,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稳步推进水价改革,着力提高供水定价的效率和公平性,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要强化管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强化水利工程的管理,优化工程调度方案,协调有关部门的利益,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各类水利工程资产产权,对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定性和定岗定编,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努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工程的良性运行。

  第五要科学论证,开展水安全战略和措施的研究。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开展西南地区重点水源工程规划论证、研究城市备用及应急水源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