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访谈]让生态文明渗透贯穿全社会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29/2010 13:20: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记者对话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沈满洪

  要推进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思想观念;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消费绿色化战略、生态经济化战略、资源节约化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创新水平;推进制度创新,探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结构。

  和谁对话?

  沈满洪,生于1963年,浙江省东阳人。1984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管理处处长、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2008年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浙江理工大学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等各类项目40余项。

  为什么对话?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近日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沈满洪结合今年在浙江省委党校进修期间针对这一题目进行的调研进行了深刻思考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对话人 沈满洪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赵晓

  点击一

  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的内涵

  关键思路 内涵十分丰富,包含7个基本要素

  记者: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否谈谈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沈满洪: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和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和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7个基本要素。这7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记者:生态文明7个基本要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沈满洪:生态文化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为先导,建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世界观上,需要超越机械论,树立有机论;在价值观上,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平衡;在发展观上,需要超越“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增长主义,建立“质量重于数量”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整体发展观。

  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产业作为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人类对传统生产方式反思的结果。生态文明要求生态经济系统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来发展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生态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基础。生态消费模式是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建立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需要依靠消费教育来变革全社会的消费理念,进而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导公众从浪费型消费模式转向适度型消费模式,从环境损害型消费模式转向环境保护型消费模式,从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转向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消费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要求就是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没有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失去资源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弃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生态科技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生态科技用生态学整体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科技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性质中。坚持走生态科技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

  生态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性动力在于制度创新。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发展,真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另一方面,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鼓励更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创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思路 或渗透或贯穿

  记者: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与之前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哪些关系?

  沈满洪: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

  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暴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环境影响。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从一定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必然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而文化建设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舞台。从另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又是属于重叠关系。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是生态文化观念不够稳固。为此,必须树立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相吻合的生态文化观念,使包括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绿色技术观、绿色营销观等在内的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要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关键思路 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消费绿色化战略、生态经济化战略和资源节约化战略

  记者: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很多地方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您能否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沈满洪:我曾针对浙江实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提出要“树立一个观念,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两个创新”。“一个观念”是指要推进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思想观念。“四大战略”是说要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消费绿色化战略、生态经济化战略、资源节约化战略。“两大创新”是指要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创新水平;推进制度创新,探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结构。

  我曾针对浙江实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提出要“树立一个观念,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两个创新”。“一个观念”是指要推进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思想观念。“四大战略”是说要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消费绿色化战略、生态经济化战略、资源节约化战略。“两大创新”是指要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创新水平;推进制度创新,探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结构。

  记者:请详细介绍一下您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战略”?

  沈满洪:好,下面重点谈谈四大战略。

  好,下面重点谈谈四大战略。

  一、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关键要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发展阶段,浙江省将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克服两大矛盾?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启示我们,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改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是克服两大矛盾的根本抓手。要在以下诸方面努力:

  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要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推进浙江产业结构生态化、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布局集群化。着力改变全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支撑、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等状况。

  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自觉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自觉实行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浙江已有一大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但是还存在不少障碍。要依托技术创新,促使循环经济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可行性。依赖有效载体,构建多种形式的生态产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

  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不但要十分重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而且要加大土壤污染和新型污染源的防治力度;不但要加强陆域生态建设,而且要积极探索海洋环境保护;不但要推进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减排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总磷、氨氮、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减排和考核。

  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吸纳优质资本。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吸纳优质资本。第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决杜绝以降低环境准入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第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壮士断臂的精神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第三,继续创造生态优势,以优质环境吸纳优质资本,以优质资本挤出劣质资本。第四,大力创新人才科技政策,实现生态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结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消费绿色化战略,关键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行为。

  消费绿色化就是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形成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意识、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

  推进消费模式转型。传统的一次性消费、摆阔式消费、奢侈性消费、浪费式消费等消费行为与世界绿色消费的潮流背道而驰,与浙江省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格格不入,必须予以摒弃。

  加强消费观念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消费者。只有使绿色消费理念被全体消费者了解并接受,绿色消费行为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合力,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在绿色消费模式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而且应当起到引领作用。因为政府本身既是消费者,也是政策的制定者。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政府应大力推进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制度,使绿色消费观念更加牢固、绿色消费行为成为习惯。

  三、实施生态经济化战略,关键要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政策。

  环境资源是一种经济物品,且呈现出日益稀缺的态势。实施生态经济化就是体现环境容量资源价格、体现生态保护的合理回报、体现生态投资的资本收益的进化过程。

  按照环境资源稀缺性实施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其必要条件是污染排放可以监控和统计,其充分条件是企业具有有偿使用的承受能力。从必要条件看,浙江部分废弃物(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的排放已经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具备了向相关企业按量收费的基础。从充分条件看,嘉兴市最先推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按照环境容量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使得不同的排污单位具有不同的边际污染治理成本,因此,通过排污权交易可以实现交易双方的“双赢”,从而使整个社会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实现环境容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按照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切实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界定生态保护补偿的内涵,切实做到对生态保护者所放弃的发展机会给予补偿,体现“生态保护要求越高,生态补偿力度越大”的基本原则。

  按照生态价值增值规律加大生态投资力度。对作为纯公共物品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要落实政府的供给责任;对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可提倡社区供给和自愿供给;对作为纯私人产品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应鼓励私人供给。

  四、实施资源节约化战略,关键要提高资源生产率、改善资源投入结构。

  资源节约化就是要集约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生产率,改善资源投入结构,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节约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开发强度,就是保护生态;减弱资源投入力度,就是减少环境污染;循环利用废弃物,就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单位能源的产出水平、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水平、提高单位材料的产出水平、提高单位土地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水平,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节约。

  调整资源投入结构。必须调整资源投入结构,大力加大可再生资源的投入比重。从长远来讲,资源投入结构的调整依靠科学技术;从当前来讲,资源投入结构的调整依靠财税政策,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征税,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