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泉州力争新能源产业两年后产值超150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27/2010 11:39:10   来源:东南早报   作者:杨莹辉 李菁

  泉州市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硅矿质资源,同时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具备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的显著优势。近年来,泉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具备相当的发展潜力。

  有关方面表示,将通过扶持培育发展,使泉州市新能源产业链得到延伸壮大,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批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园区,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到2012年,泉州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形成1-2家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3-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

  □ 现状

  尽管泉州新能源产业目前存在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等软肋,但2009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约20亿元,在光电、风电、生物能源和动力电池上,泉州众多企业已经开始发力,向全国第一甚至全球第一的目标发起冲刺。

  筹建太阳能发电站

  自2005年以来,泉州市的光电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等光电产业布局,产业链涵盖最上游的硅冶炼、硅提纯、拉单晶、铸硅锭,到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发电,再到LED、光电应用等下游电子信息应用。

  南安三晶阳光电力有限公司完成25MW太阳能电池示范生产线建设,成为福建省第一条最为完整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达到150MW,成为全球第二、全国第一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

  泉州太阳能发电站正在筹建,惠安绿谷金太阳示范电厂项目、福建省泉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福建海西光伏发电系统获首批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

  七场址列入省级规划

  泉州市有7个风电场址列入省风电发展规划,规划总装机容量59.2万千瓦。其中包括晋江金井、惠安崇武、惠安赤湖、惠安小■、惠安外走马埭海堤5个沿海陆上(含岛屿)候选风电场址,规划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崇武溪底、石狮祥芝2个近海海域候选风电场址,规划总装机容量46万千瓦。

  生物柴油年产13万吨

  生物能源产业将形成年产13万吨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其中石狮华宝集团有限公司首期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项目(规划10万吨/年)将于2010年建成投产,新世纪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正在筹建。

    电池成环保最佳产品

  动力电池产业稳步发展,泉州劲鑫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高功率镍氢动力电池是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最佳的节能环保型电源之一,超牌电子有限公司在18650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新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 规划

  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点产业群。

  未来,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及LED照明、新型环保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泉州产业发展重点。
  现在纺织鞋服等传统制造业蔚为壮观的产业集群景象,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同样出现在泉州的新能源产业上。

    壮大产业规模

  在太阳能方面,引导企业向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发展,鼓励企业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在生物能源方面,重点发展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产业板块。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的制定。

  在风电方面,通过风电场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做大做强风电产业。大力推进惠安风电场和晋江金井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实现泉州风电装机零的突破。在新型环保电池方面,力争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化。

    加强推广示范

  推动一批重点投资计划项目。实施太阳能光伏应用工程示范项目。支持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鼓励太阳能应用系统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和施工。建立消费激励机制,引导本地企业率先采用我市新能源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提高政府采购及各类示范工程项目中使用新能源产品的比例。

  增强自主创新

  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锂电池技术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推进平台建设

  加快科技平台和产业园区平台建设,打造区域特色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建立新能源的公共试验平台,加快新能源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的配套推进,建立新能源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台商投资区、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等载体建设,利用现有产业优势,鼓励新能源企业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台湾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规划引导,推进泉台产业深度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