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上海低碳路线图:世博技术为虚 去重化工为实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16/2010 07:23:4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叶慧珏

  作为世博会举办地的上海,如何“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新兴低碳技术来启动城市的低碳转型,成为世博后期的热门话题。

  新能源汽车首当其冲。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馆长金麒向记者表示:“上汽1043辆新能源汽车在世博园运行,为其量产化提供了经验。”

  上海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光明告诉记者,“在世博园区内早已受到热捧的LED照明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以及建筑节能等各类低碳技术,也纷纷为产业化摩拳擦掌。”

  决策者也为这股风潮提供了推力。

  9月25日,上海市发改委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提出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这些产业大多与世博会的技术展示有高度承接关系,与上海的低碳转型紧密相关。

  低碳转型已成共识,但上海应该如何走向低碳之路并不明晰。在这条道路上,技术并不是最大的障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2050上海低碳发展路线图报告》即将付梓。记者手中的这份报告片段指出,随着“十一五”期间工业技改项目基本完成,上海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潜力逐渐下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低碳技术的快速应用来推动上海的低碳转型,在短期内的效果将非常有限。上海的低碳转型,更多的在于决策者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悉,该项目日前已经送达市府决策层手中,报告全文将不日出版。

  受制上海能源结构

  李光明介绍,从2003年就开始启动的“世博科技行动”计划,一开始就以应用为导向,注重科学技术在世博会后的延续效应。

  据悉,继前期推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科学技术报告》后,“世博科技行动”计划中也会对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做出分析。李光明透露,该项目目前刚刚启动,最终成果可能以政府咨询报告的形式出现。

  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业界专家对于世博会低碳技术的实际应用持保留态度。

  “比如世博园里的混合动力汽车,其各项零部件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于电力的依赖很大,间接对煤炭的依赖也很大。同时,一些纯电容汽车,其电池的报废环节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卢思骋表示。

  同样的疑问还存在于太阳能光伏电池、LED照明以及其他在世博园内各类受到热捧的低碳技术中。在本地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其核心元器件的生产和报废环节是否真正低碳?

  “评估一项新技术是否真正低碳,有利于产业升级换代,必须把产品的总体碳排放量摊薄到整个生命周期来计算。”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对记者表示,“按照这个标准,世博会所展示的先进科技,对于城市的低碳发展不能立即起作用。”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作者、前联合国环境署环境问题专家卢思骋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评价低碳技术,就必须考虑到当地的能源结构状况,而在上海,煤炭发电是制约低碳技术的关键。

  这份环评报告指出,上海所消耗的电力中,三分之二是依靠本地的燃煤发电。2007年,上海总的用电量达到1072亿千瓦时,消耗了9800万吨标准煤。而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1亿吨标准煤。

  着重提高产业效能

  与高能耗相对应的是,产业利润相对较低。戴星翼表示,按照他所掌握的情况,上海目前近万亿的高新产业规模,其平均利润率只有5%左右,长期徘徊在“微笑曲线”底部。

  “上海目前的高新产业,做的只是加工,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他说,“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应当对新能源技术加速产业升级提出过高的期望,大力投入的结果可能都是在为人家打工。”

  在无法保证全生命周期保持低碳排放的情况下,“为人家打工”的结果,就是将生产加工的污染留在国内,将低碳产品输出国门。

  “从碳排放的角度看,我们和他国贸易一直处于‘双向逆差’的境地,即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两大逆差。”诸大建说。

  《2050上海低碳发展路线图报告》指出,在未取得技术突破的情况下,上海未来的节能潜力可能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即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对此,诸大建认为:“目前针对世博低碳科技的讨论,大多是针对能源替代技术的。我认为,上海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在关键技术无法突破的前提下,着重提高产业能效。”

  根据《上海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2005年上海市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依然高于本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该规划中,2010年上海的火电供电煤耗应达到320克标准煤/千瓦时,和国际持平;而乙烯综合能耗、烧碱综合能耗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两到三成。在未来十年内,上海提高产业能效的空间依然很大。

  “在这点上,世博会汉堡馆的‘被动屋’设计、远大馆的整体系统能耗节省设计等都是值得参考学习的例子。遗憾的是,提高能效这种广义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在世博会上得到上海相关业界足够的重视。”诸大建说。

  逐步摒弃重化工业

  “我们希望政府进行弱干预,要做到上海能源结构优化和提高能效,必须先着重产业转型。这是上海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戴星翼表示。

  进入新世纪,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拉动上海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随之带来对重化工业需求的上涨。2000年后,每年上海重化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均超过30%,2003年重化工业投资比重曾一度高达41%。

  上海也是产业能耗型城市的典型代表。2008年,全市产业能源消耗达到5671.48万吨标准煤,占其终端能源总消费量的62.51%。其中,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耗占据了大部分。

  “上海就是一个高碳城市。”诸大建说。

  他表示,上海工业的能源消耗远远高于服务业和生活能耗,去重工业化才是上海产业转型乃至城市转型的核心问题。“作为决策者,不能仅仅动员老百姓崇尚低碳的生活模式,也不能仅仅宣传交通和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和产业升级。”

  不过,《2050上海低碳发展路线图报告》指出,因世博效应带动的投资增长较显著的市政建设,在未来的后世博阶段投资也将趋于稳定。因此,“十二五”后,随着上海城市建设高潮的过去,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会趋于下降。

  尽管上海在世博前期曾下大力度关停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发电厂,但是在戴星翼的眼中,这些只是“小钉子”,真正的“大钉子”是上海大型炼钢厂和化工厂等。“现在上海已经停止审批高耗能项目,但是前两年投入的重化工业项目,不可能在短期内拔除。未来的任务很艰巨。”他说。

  诸大建表示:“现在是逐步削减上海重化工业比重的好时机,一旦未来国际碳排放价格开放,转型的成本将会更高。”

  他认为,上海已经处于后工业化转型时期,如果不下决心对重化工业进行转型,只是大力推进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并不能真正解决上海的问题。“究竟是‘腾笼换鸟’,还是做简单的产业加法,这是决策者需要正视的问题。”

  《2050上海低碳发展路线图报告》预测,在政府进行弱干预的情况下,2045年上海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峰值,为1.61亿吨标准煤;碳排放峰值则在2024年到达,为2.93亿吨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