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聚焦可持续增长。作为契合这一主题的领域,一些从事碳交易的人士也受邀参会。在与笔者的闲谈中,一位人士感慨公众对碳交易仍然知之甚少:“经常有人问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说不明白,就说‘我们是“卖空气”的’。”
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桶装、不能用车运。那么,它又怎样成为一种商品,被人拿来买卖呢?打个比方,公司规定每个员工最多只能吃一碗饭。不过,胃口大的人吃不饱,胃口小的人吃不了。假设员工之间可以自由交易,那么,胃口大的人将向胃口小的人购买富余的饭。经历过粮票时代的人们应该能回忆起“换粮票”的情形。
碳交易当然不是“换粮票”,但机理相似,本质上是耗能大、排放多的实体(国家、企业或个人)向耗能少、排放少的实体购买碳排放权的买卖。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为碳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根本动力。由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他所有的温室气体都能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通常被简称为“碳交易”。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市场机制:其一是联合履约(JI),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的合作转让减排指标;其二是国际排放贸易(IET),即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的减排指标卖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指标的发达国家;其三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简单地说就是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排放权。这是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直接相关的市场机制。
由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就导致了同样减排1吨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成本,形成了价格差,为交易提供动力。CDM市场由此产生。目前,CDM是三种市场机制中最大的市场。
碳交易的特殊性在于,必须由第三方进行认证。只有经过认证后,二氧化碳才能真正成为商品,才会具有一切商品属性——有价格,可买卖。以CDM为例,必须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企业颁发温室气体减排量核证(CER)之后,交易才能进行。
目前,欧洲的碳交易最为活跃。其中,BLUENEXT交易所是全球最活跃的碳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占有率为90%以上;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是全球最活跃的碳合约交易市场,市场占有率80%左右。
欧洲人如此钟情碳交易,有自己的“野心”:一方面要以碳金融带动欧洲的低碳产业,占据未来的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要推广欧元计价的交易模式,与美元竞争未来的主要储备货币。欧洲人的算盘是,低碳或许是未来世界的能源消费趋势,欧元若“绑定”碳交易将提高其国际货币地位。
在碳交易方面,我国虽落后于欧美和印度,但落后幅度并不大。2008年是我国的“碳交易元年”:当年8月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相继挂牌;同年9月25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正式挂牌。
“碳金融”的外延比碳交易更大,还包括绿色信贷等内容。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曾预测,到2017年,碳金融衍生品市场价值将达2万亿美元,将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商品市场”。也有机构从现在就开始警告,碳金融有可能形成未来的金融泡沫乃至有毒资产。
目前,比通过碳交易赚钱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小规模交易迅速培养人才、研发并应用自主的交易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得未来碳交易的话语权,才不至于真的被外人忽悠、真的被“卖空气”。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碳交易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其商品属性是基于气候变暖的科学认知与气候变化的政治谈判。而我国目前开展的自愿减排交易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设计并培育碳交易过程中,应考虑到政治与市场、国际与国内之间的联动,并考虑我国基本国情,不应“大干快上”地冒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