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米以下的地层深处,是一个什么样的面孔?面对地层深处一个未知的世界,如何设计出一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煤矿井下开采蓝图?有没有一份资料详尽、数据精确的档案可供借鉴?
有!
在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每个矿井的工作面从设计、掘进到安装、开采、回撤,每一个环节、步骤的数据都被精确记录下来。在这份“井下工程档案”中,从工作面的设计、支护、防治水与地质、安全管理与生产组织、煤质管理到劳动工资分配、经济成本分析等一系列井下发生的“链条”中,所发生的一切均被详尽地“收编”在“井下工程档案”中。
在相同和相邻采区,上一个工作面的“档案”,就是下一个工作面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通过近几年来”井下工程档案”的实施,永煤已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矿井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迅速得到提高,吨煤成本不断降低,今年1-8月份,永煤公司矿井的吨煤制造成本平均已达到189.62元。
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填补了全国煤炭行业采掘工作面技术经济档案的空白,在今年集团公司召开的煤矿技术交流研讨会上,永煤这一先进管理方法还被作为管理创新典型经验在会上作了介绍。
精益管理:缘于一个创新思路
几百米的地层深处,是一个什么样的面孔?没有充分的信息作为设计的支撑,再高明的设计师、再高新的技术,也不能丝毫不差地设计出一份完美的开采方案。
而这种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势必会造成成本的浪费、安全的风险……
城郊煤矿就有过这样的例子。
2602工作面是城郊煤矿六采区的首采面,该面于2007年6月设计施工。由于是该采区的首个工作面,在设计时没有“档案”可供借鉴,在施工过程中,多次揭露未知断层,并且轨道顺槽和胶带顺槽均揭露火成岩和天然焦,并且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发现该工作面底板富水性、导水性较强,而这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掘进、回采难,安全管理难,而原本计划的工期,也因为不断冒出的断层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迟”。
这样的例子,在永煤的其他矿井也普遍存在。
巨大的代价背后,是工人们汗水和体力的极大流失,是代价高昂的成本的增多,是千金难买的发展黄金期的浪费,甚至是对职工生命健康的冒险…….
有没有一种办法,让工作面从设计、支护、开采到回撤都有据可鉴?因为在相同和相邻采区,地质条件有着较高的一致性。
永煤公司的领导班子和技术人员苦苦思索。
2002年,时任永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陈雪枫针对采掘工作面深化“三化”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提出了建立“工作面技术经济档案”的新思路。
永煤公司”井下工程档案”就这样应运而生。
持续钻研:8年完成“三级跳”
由于是行业所未有,所以这项工作从头到尾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2002年,城郊煤矿作为试点首先尝试这一新思路;2005年,在时任城郊煤矿矿长唐远游的带领下,这一创新管理方法完善成熟,并且效益凸显;2007年,永煤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这一先进的管理方法。截至日前,该项管理方法已经推行了8年。8年内,在上至公司领导,下至区队员工不懈的努力下,永煤“井下工程档案”实现了由雏形、成熟到全面推广的“三级跳”。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郊煤矿把“井下工程档案”分图纸、基础资料、分析总结“三部分”和“十个子档案”,形成了“井下工程档案”的完美组合。
“三部分”中,图纸部分涵盖设计、掘进、防治水、安装、回采、回撤期间的各种图纸;基础资料部分涵盖生产期间的安全技术规程和措施、各种原始记录、各项费用的投入、统计等;分析总结部分涵盖工作面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回撤各阶段遇到的各种技术管理和经营情况的分析总结。
“十个子档案”分别是设计档案、支护档案、日常技术管理档案、防治水档案、“一通三防”管理档案、安全管理与生产组织档案、经济成本档案、劳动工资档案、机电设备管理档案和煤质管理档案。
但最初建立的“井下工程档案”,只是把日常技术管理资料进行整理,把工作面的一些技术经济参数收集在一起,并进行简要说明后汇编成册。这种简单的记账形式对下个工作面的参考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为什么一个好的管理方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从认识上找原因!”在一次“井下工程档案”总结分析会上,永煤公司领导语重心长地说。
2005年,永煤集团出台《建立“井下工程档案”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生产矿井必须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井下工作面”井下工程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并要求每个工作面结束后由各矿矿长主持召开”井下工程档案”分析会。
紧接着,城郊煤矿出台了《城郊煤矿“井下工程档案”建立管理办法》,对档案的内容、建立程序、要求及考核、奖罚办法等明确了责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并成立了以时任矿长唐远游为领导的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分工和职责:技术部分以生产技术科为主,包括设计、掘进、采煤、防治水等专业的技术管理,以及从工程设计、施工工艺到生产过程技术管理的分析总结,机电科、企管科、劳资科、安检科、煤质科、供应科和生产区队配合共同完成;经济部分以企管科为主,负责每个阶段费用统计分析,生产技术科、劳资科、机电科、煤质科、安检科和生产区队配合共同完成;最后,相关科室在生产区队的分析总结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定性分析总结,实现科室与生产区队对口管理和衔接,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有责任,为“井下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有秩序开 展奠定了组织保障。
随后两年,城郊煤矿遵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和“设计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思想的指导下,先后对“井下工程档案”实行系统化管理和流程化管理。根据各科室、生产区队按照分工、职责范围,工程结束的先后顺序,进一步明确档案资料的传递时间、顺序以及责任,从而使“井下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走上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井下工程档案”逐渐成熟。2009年,永煤公司每个工作面的“井下工程档案”由最初的20毫米厚的1册变成了140毫米厚的7个分册。
是年,永煤公司制定了《永煤集团“井下工程档案”建立管理规定》,在全公司范围推广“井下工程档案”,顺利实现了“三级跳”。
永煤手法:揭开矿井神秘面纱
“井下工程档案”是将一个工作面从掘进到回采结束,看能产生多大效益,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量、本、利”进行总结分析,从中找到规律,找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所在,为下个工作面生产提供借鉴,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科学参考资料。
“说到底,还是一个效益问题。‘井下工程档案’就是要用经济的眼光、手段分析矿井技术是否科学、经济、高效;通过对‘档案’的分析研究,最终用技术促进经济、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永煤控股副董事长唐远游一语中的。
随着管理的逐步完善,永煤公司“井下工程档案”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设计不断优化、工艺不断改进、成本逐年降低、资源回收增多、效益不断增加……今年1-8月份,永煤公司矿井的吨煤制造成本平均已达到189.62元。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最早实行“井下工程档案”的城郊煤矿,受益更是“金钵满盆”:
依据“井下工程档案”,该矿万吨煤炭钻孔率由2003年以前的1.67个降为2007年的0.80个;吨煤防治水成本2009年比2008年降低了0.24元,年可节省防治水费用130万元。
依据“井下工程档案”在断层等地质构造带用锚索梁代替过去的工字钢棚支护,每年节约材料费用510万元。
依据“井下工程档案”在回采过程中应用新的回采方法,几年来多回收边角煤56.03万吨,创收1.96亿元。
依据“井下工程档案”对割煤工艺的改进,年可增加块煤约8.32万吨,增加经济效益约4600万元。
而通过“井下工程档案”的建立与应用,城郊煤矿的吨煤制造成本也在逐年下降,从2005年到2009年,该矿吨煤制造成本下降了48.8%。
……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昔日科学巨匠牛顿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成绩。
如今,“井下工程档案”的应用,让永煤人也站在了自己过去经验的肩膀上,把几百米深处的不可知变成了持续的效益增长,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光明和能量,更是井下作业场所安全系数的提高,劳动力尽可能少的消耗。更重要的是,永煤在“井下工程档案”的建立中,找到了一套井下设计、支护、开采和回撤的“捷径”,并紧密地与内部市场化相结合,带来的是企业的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而这,必将极大地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