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条件和时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7/2010 09:32:08   来源:慧聪网

  摘要:2008年我国CPI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但全年涨幅可能超过4.8%的调控目标,在石油价格在高位运行,资源税、消费税改革优先,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今年推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机不太成熟,但下半年成品油价格上调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明后年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机可能更趋成熟。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离国际水平有40%以上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直接调价还是改革定价机制,在短期内都会提高成品油的价格,并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增加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成品油调价能促进投资和生产成本合理化,抑制投资和出口过快增长,促进总需求的平稳增长,促进总供求关系均衡,有利于抑制通胀,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物价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必须稳定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等产品调价。但是,当物价涨幅缓和以后,有必要加快成品油等定价机制改革,理顺价格关系,让价格真正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功能。

  我国既定的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是要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能够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这个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坚持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前提下,建立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石油企业涨价收入的财政调节机制,以及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承受能力,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可以看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必须同时具有以下几个宏观背景:一是CPI涨幅不大,走势平稳;二是国内石油供求矛盾缓和;三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平稳;四是其它能源供应相对充裕;五是与资源税、消费税改革时机不冲突。这几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CPI上涨情况。

  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逐步放缓,但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7.7%,比上月大幅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9%,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2.2个和0.1个百分点。受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双双减弱的影响,预计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会逐步放缓。

  首先,翘尾因素下半年将明显减弱。根据计算,2008年消费价格累计翘尾因素为3.4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各月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6月份以前会超过5个百分点;6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个百分点以下。

  其次,新涨价因素涨幅也将放缓。这一轮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动力是农产品,其对CPI涨幅的贡献始终在90%左右。但从5月份开始,农产品价格涨幅就已经放缓了。5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3%,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5.7%,鲜蛋价格上涨4.1%;猪肉价格涨幅也开始放缓。受农产品生产周期自身的作用,加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产品供给在今年年中左右将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同时,政府政府抑制通胀的坚强决心和有力行动也稳定了社会通胀预期。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放缓的情况下,央行还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中央刚刚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再次强调,要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完善储备体系,确保重要产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在这些措施下,社会通胀预期已开始降低。

  可以预计,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部分农产品短缺局面的逐步缓解,在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基本背景下,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明显回落。但是,受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全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1.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传导压力加大

  受供求关心紧张、美元贬值、投机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以石油和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前5月份,全球各种初级品和能源价格延续上年大幅上涨之势。国际油价更是站稳130美元大关,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

  从历史来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各国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升高,而通胀的恶化又刺激了避险资金不断地流入商品市场购买初级产品以求保值,从而进一步推高产品价格。2008年,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推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下行,同时导致大量投机资本从初级产品市场撤离,减少通胀压力;但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增大通胀压力。从目前来看,后一种影响在今年更大。因此,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的通胀压力加大。

  2.极端气候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增加

  年初的雪灾和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是典型的供给冲击,对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增加了调控难度。此外,今年再次遭遇突发性、大范围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在增加。据国内外一些气象专家分析,厄尔尼诺(全球性气候变暖事件)和拉尼娜(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今年可能是由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年份,除了年初的全球性雪灾,今年仍有可能再发生全球性的较大气象灾害。在国际期货市场,对气候变冷灾害的预期导致指数基金纷纷买入粮食期货。最近南方地区暴雨频繁,再次敲响了警钟。如果全球乃至国内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对国内食品价格乃至价格总水平都会产生新的涨价压力。

  3.粮食价格补涨等因素不可忽视

  5月份粮食价格涨幅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延续今年以来持续回升态势,显示粮食价格仍具有补涨压力。同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正处于中长期上升通道,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压力不减。而且,上游生产者价格涨幅在持续攀升,只是由于资源性产品终端价格受到管制,没有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上来,而是通过“油荒”等隐蔽性通胀的形式表现出来。

  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如不再发生特大的自然灾害,货币供给增速不出现反弹,随着总供求关系的好转,全年CPI涨幅可能控制在6%左右,高于年初确定的4.8%的调控目标。

  二、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总体会有所缓和

  经济增长速度是决定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石油消费增长也会加快。同时,国家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的政策,也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能耗下降,从而降低单位GDP的能耗水平,使石油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2006-2007年,万元GDP石油表观消耗平均下降3.8%,万元GDP石油实际消耗平均下降5%。

  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在10%左右,2005年不变价GDP将达到250452亿元,如果2008年万元GDP石油表观消耗和实际消耗分别下降3.8%和5%,达到2006-2007年的平均下降水平,则2008年石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9171万吨,实际消费量将达到38142万吨。

  2008年一季度,国内原油产量增长2.2%,继续稳定增长。同时,国家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进口关税税率从2%下调至1%,石油进口关税税率从原来的6%降为1%,原油出口关税税率将维持5%,燃料油进口关税税率维持3%。新的税收政策,意味着国家鼓励进口的态度非常明确。2008年,以燃料油为主要原料的地方炼厂已获批免除燃料油消费税,消费税的提高不会对地方炼厂构成成本压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家对“保供”的重视。随着近年来国内炼厂能力的增加,成品油产量也会有所增长,在国家鼓励进口的环境下,预计国内石油供给会保持较快增长,石油供需矛盾总体将会有所缓和,但成品油供需矛盾仍会比较突出。

  三、国际石油价格高位回落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从供需面来看,综合国际能源机构(IEA)、美国能源情报署(EIA),以及欧佩克三大权威机构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120-170万桶/日,也属于较为强劲的增长。从全球供应方面来看,考虑到美国经济问题,欧佩克上半年没有增产;而非欧佩克近年来产量递增一直令人失望。北海油田的老化,产量递减加速,目前产量增加主要来自前苏联和巴西等国。三大机构预计非欧佩克产量增加为90-110万桶/日,低于全球石油需求增幅。未来供需矛盾将继续支撑高位油价,影响因素增多使油价大幅度波动成常态,但波动幅度和具体走势取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势及影响、市场投机资金的流向、突发事件的规模和强度等不确定因素。

  综合来看,未来油价有三种走势:即在市场供需正常状况下, 2008年布伦特原油年均价格将在85-95美元/桶之间;如果美国经济下滑最终拖累全球经济,导致石油需求明显下降,那么原油价格将明显回落到70美元/桶以下;如果石油需求保持强劲,地缘政治突发事件导致原油供应中断,或者是其他突发事件导致供应中断,那么原油价格可能将突破130美元/桶。

  从历史来看,国际石油价格和美国经济和美元走势密切相关。在美国经济下滑、美元贬值初期,石油价格上涨(OPEC:美元每贬值1%,每桶石油就上涨4美元,反之亦然)。但如果美国经济长时间恶化,世界经济增长就会放缓,石油需求就会下降,同时也会导致大量投机资本从石油市场撤离,进而拉低石油价格;如果美国经济和美元触底反弹,投机资金也会撤离石油市场,进入美国,同样拉低石油价格。因此,如果下半年美国经济继续下滑,就会出现第一种情况;如果美国经济触底反弹,就会出现第二种情况。其结果,都是石油价格回落,至少是涨幅趋稳。

  大多数海外投行认为,美元汇率可能在今年三四季度出现调整,这必将影响到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还有海外投行认为,英国、欧洲和日本的央行可能在三季度降息。在它们选择弱势货币政策之后,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将随之出现反弹。更重要的是,如果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由于需求回落,能源价格也将下跌。一旦能源价格下跌成为社会预期,其必然下跌。

  四、国内电力等能源供需状况进一步好转

  随着大批电源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电力供需形势将进一步缓和。2007年电力建设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发电生产能力再创历史新高,电网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基建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10009万千瓦,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5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8848万千伏安。截止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同比增长14.36%。电力对石油的替代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另外,全国煤炭的供求情况也会有所好转。

  五、资源税和消费税改革步伐加快

  我国资源税改革方案已基本确定,近期推出的可能性较大。新的资源税制度将扩大增收范围,提高税率,从价计征,总体税负将有较大增加,进而增加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目前,我国油品价格的含税率为23%左右,无论是含税价格和价格的含税率都远低于其他国家,应逐步将石油的“低税、低价”模式向“适度高税、高价”模式转变。可选择的改革路径有两条:一是开征燃油税;二是暂停开征燃油税方案,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税率。从有关方面政策取向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国家税务总局已将消费税改革列入今年工作要点,今年推出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石油消费税税率提高,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就会推迟。

  六、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机今年不太成熟,但调价的可能性存在

  尽管今年我国石油供求矛盾趋于缓和,其它能源供应相对充裕,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如前所述,今年我国CPI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但全年涨幅可能超过4.8%的调控目标,在石油价格在高位运行,资源税、消费税改革优先,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今年推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机不太成熟。而且,2007年11月1日国家才较大幅度上调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奥运会前成品油价格上调的空间也有限。但是,下半年CPI涨幅将会回落,国内石油供求矛盾也会有所缓和,成品油价格上调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成品油价格上调对CPI的影响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是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中的交通运输、水电燃料等消费类价格指数上升,其影响大小取决于成品油的调价幅度以及它们在CPI中的权重。间接途径是通过影响生产者价格(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来影响CPI,影响大小取决于企业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

  由于交通通信类产品在CPI中权重在11%左右,其中的车用燃料(以成品油为主)在CPI的权重不会超过3%;居住类在CPI中权重在14%左右,其中的水电燃料在CPI的权重不会超过7%。所以成品油及相关产品在CPI中的权重不会超过10%,只要控制好价格调整、价格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就不会导致CPI 的大幅上涨。成品油的适度调价也会使生产资料价格有一定上涨,但由于这两年企业利润率较高,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无论是成品油生产企业还是下游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都比较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因此,如果成品油价格上调5-10%,当月CPI增速的影响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可能使全年CPI直接增加0.04-0.08个百分点,再考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间接影响,调价导致的全年CPI涨幅也不会超过0.1个百分点,影响并不会很大。如果能在调价前进一步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则实际影响就将更小。由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奥运会之后,成品油价格存在着5-10%的上调空间。

  从历史经验和有关机构的预测结果来看,明后年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通胀压力也会大大下降(有些机构甚至认为有通缩的危险),成品油供求关系也会大大改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机可能更趋成熟。在具体操作上,则可能是“先调后放”,即先经过若干次调价,使国内外成品油价格水平大致相当,然后再全面实施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方案。(金三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