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6/2010 09:50:24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贾石松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襄樊市襄城区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4.1吨标准煤,污染指数同比下降9.5%,循环经济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发展循环经济的崭新实践

  在企业建立“点”上的小循环,实现减量化。帮助企业引进大量的节能减排技术,促进清洁生产结合技术改造升级,利用生态设计和现代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设计、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循环经济技术,鼓励企业内部节能降耗,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现减量化。

  在产业建立“线”上的中循环,实现再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建成资源、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实现再利用。我们重点依托襄城经济开发区,突出能源、化工两大重点,引导化工、建材等企业向园区聚集,延伸产业链条。

  在社会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实现资源化。在社会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倡导生态文明,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群,提高全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实现资源化。严格“五小”企业、污染企业整治,严格环保审批。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意识不强、重视不够;部分干部只看重经济效益不关注环境效益,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部分群众对循环经济认识不够,参与不到位。

  配套法规不到位。我国虽然出台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部分法律法规,但地方性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还需要完善,比如有些法规的原则性要求多,缺乏具体实施内容和强制性规定,对违规企业或突发事件缺乏相应的惩治手段,等等。

  政策不到位。近年来,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但上升为具有行政约束力文件政策的少。特别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性奖励和政策性资金扶持上不到位,使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科技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清洁生产、生态工业链技术以及再循环、再利用、废旧原料再生和污染治理技术等作为支撑。襄城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技术咨询服务和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区域创新体系。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举措

  政策驱动。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在能源、资源、水、土地等要素配置上给予优先安排。落实有关促进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产业拉动。鼓励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打破传统行业和部门割据,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企业集中起来,使企业相互依存,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益。继续围绕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企业“三废”有效再利用。

  龙头带动。一方面依托襄城经济开发区,引进一批环保型企业,引导化工、建工建材向园区集中,发展壮大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企业,努力把襄城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带动辖区其他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发展典型企业。总结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社区以及重大技术与项目的成功经验,并制定相应的推广计划,逐步形成具有襄城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科技推动。深入开展“科技兴企”活动,以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引导企业加强与辖区大中专科研院校的紧密联系,开展“企校共建”和“院企共建”活动,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实力。积极组织引进和支持企业自主研发适合不同行业特点的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资金促动。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企业与金融部门的联系,为企业提档升级解决融资难题,确保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投资到位。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支持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建设,信贷优先投向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型企业以及相应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向循环经济集中。

  (作者系襄樊市襄城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