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贵州“西电东送”记略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6/2010 08:59:47   来源:金融时报

  2000年11月8日,贵州乌江洪家渡、引子渡、乌江渡扩机三大水电站工程同时开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为此批示:“‘西电东送’工程项目的开工,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

  时光荏苒,转眼10年过去了,2010年7月的一天,记者冒雨来到有着中国电网“天下第一站”之称的贵州安顺换流站。换流站的刘站长介绍说,该站始建于2001年,2004年投入运行,是“十五”期间贵州“西电东送”的主要出口。从这里将300万千瓦交流电换为直流电,经过882公里线路输送到广东肇庆市。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高海拔、远距离、大容量、使用光触发晶闸管技术的换流站,并首次解决了高海拔地区直流输电绝缘问题。

  这个占地280亩、投资25.64亿元的换流站,至今已向广东送电960亿千瓦时。走进站区,面对监控室巨大的显示屏,那一刻我们为贵州而骄傲。

  发挥优势:建设南方能源大省

  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有煤缺水,南方有水缺煤,唯贵州有煤又有水,煤电结合、水火互济,又临近经济高速发展、缺电量大的广东省,能源优势凸显。

  据探测,贵州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达584亿吨,居全国第5位,是南方9省区储量总和的1.1倍。贵州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陡,天然落差大,十分有利于水电开发。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1874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然而,贵州虽然有资源优势,但缺资金欠开发,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2000年,全省全年仅生产原煤3676万吨,发电装机容量623.86万千瓦,煤炭和电力开发利用较低,对经济贡献不大。

  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激活了贵州自然流淌千年的江河,唤醒了沉睡万年的煤炭。贵州省委、省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的机遇,提出要举全省之力,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贵州建成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并以此为突破口拉动全省经济发展。

  贵州省“十五”、“十一五”计划,能源产业浓墨重彩:到“十五”期末,新增电力装机容量800万千瓦,外送400万千瓦以上,逐步理顺水电与火电、火电与煤炭、电力与环保的关系,促进能源工业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一手推动“黔电送粤”,开拓周边省区电力市场,一手发展省内电力相关产业,促进电力市场多元化。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向省外送电负荷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

  2000年8月1日,贵州、广东两省政府签订了“十五”期间“黔电送粤”400万千瓦的协议。此后不久,贵州“西电东送”工程首批项目开工:“四水四火”共计538万千瓦;南方电网公司开工建设省内500千伏“日”字型环网,两条500千伏交流和一条直流输电线路,组成“黔电送粤”大通道。从2003年起,又先后开工了“六水八火”14个项目,共计1800多万千瓦,确保“十一五”向广东送电800万千瓦。

  据统计,“十五”期间,贵州电力建设总投资超过600亿元,加上配套煤矿的建设投资,贵州西电东送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以电力和煤炭工业为主的能源工业跃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贵州电网公司率先成为贵州省第一家百亿元企业。

  到2008年末,贵州发电装机容量达2258.30万千瓦。黔电送粤“两交两直”大通道全面建成,贵州电网进入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大机组、交直流混合外送的新阶段。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4%,外售电量占43.66%,全省发电量和煤产量在西部12个省份中均排第二位。2009年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700万千瓦,是2000年年底的4倍多。

  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项目的大规模实施,使贵州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威、纳、赫,去不得”,是前些年在贵州流行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三个西部县又远又穷,去了受罪。但西部大开发后,随着纳雍240万千瓦发电总厂建成,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煤炭、运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环保发电:红灯停,绿灯行

  西部大开发,贵州的煤炭被大量开采,而且变以往的运煤为送电,煤炭就在家门口燃烧,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人行贵阳中心支行副行长蔡湘对记者说:“贵州的生态很脆弱,我们在全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最担心的就是经济发展太快了可能会破坏环境,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几十年上百年也难以恢复。”这种担心很有见地。所以,大开发刚开始,贵州省就提出要逐步理顺电力和环保的关系,之后又提出要以大煤保大电,引进了山东兖矿、淄矿、枣矿等10余家集团。到2007年,贵州省全年煤炭的80%已由大矿生产,今年,25个配套煤矿供煤能力将达到发电机组的电煤需求。

  今年5月5日,贵州开始执行“2010年第一期贵州电网燃煤机组发电排序序位表”,在全国率先实现按照实测煤耗值发电排序表进行发电调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贵州省电力调通局的调度室里,电子显示屏占据了大半个墙面,全省17个电厂56台火电机组被在线监测监控。各电厂的煤耗和脱硫指标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排序,排序表经省经济信息委审定后发布执行,低能耗、轻污染的发电厂将优先发电。

  更值得一提的是,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投资近7000万元,对光照发电厂发电机组进水口进行创新,采取六孔叠梁门分层取水。实施分层取水后,虽每年减少电量约650万千瓦,但对环保事业意义重大:该项目成为国内第一座采用叠梁门方式实施分层取水的进口水,开创了我国大型水电工程通过工程措施解决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环保难题。

  金融助力:能源贷款跃居第一

  西部大开发大项目多,投入大,大量资金需要银行贷款。

  2000年初,人行贵阳中支就提出了《关于金融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贵州经济发展的建议》,对贵州金融系统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2001年和2002年还制订了《贵州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对当年信贷工作支持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需要采取的相关措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在贵州的政策性银行和主要商业银行,积极向各总行汇报贵州能源资源开发成本低和水煤结合形成的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争取优惠政策支持。中国工商银行追加了贵州省分行的信贷规模,调整了对贵州上报项目的审批条件,对一些项目给予了特别授权,将乌江流域列入重点营销区域,将贵州列入六大电煤基地。中国农业银行对贵州省分行西电东送的电力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不受规模和资金限制,提高了其对项目授信和项目贷款审批权限。

  在黔金融机构更是在资金上力保贵州西电东送项目的融资需要。建行贵州省分行指定贵阳市河滨支行为能源行业专业贷款行,成立了电力营销团队,10年累计向电力行业投放贷款260亿元。2009年,河滨支行电力营销团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该支行行长陆雪涛荣获全国建行“突出贡献员工”荣誉称号,是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在自身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努力争取总行支持,仅2005年平均从总行融入资金余额40亿元以上,新增存贷比近100%,到2010年6月底,西电东送项目贷款余额312.15亿元。2003年、2004年,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分别与华电集团贵州公司等三家电力企业签订了各100亿元的信贷合作协议,到2010年6月末,该行西电东送项目贷款余额239.21亿元。从2002年至今,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贷款基本覆盖了第一批、第二批“西电东送”大中型电力项目。到2009年年底,全省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贷款余额1006.59亿元,占全省全部贷款余额的22.2%,名列第一。

  能源,驱动着贵州经济大步前进,也驱动着贵州金融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