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资源指可再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且必须具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利用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利用;节水;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1 农业水资源利用综合现状
不同类型区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1)井灌区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井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类型之一,在我国有特殊的地位,尤其在北方地区,井灌面积的发展为粮棉的稳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不仅保证了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连续多年干旱条件下持续增长,彻底扭转了我国持续千年之久的“南粮北运”局面,而且还基本上消除了当地的盐碱化危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目前,我国有机井330多万眼,基本上分布在北方地区,井灌面积有1400万公顷,其中纯井灌面积约933.3万公顷,年地下水量500亿立方米,约有50%的井灌区进行了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防渗和管道输水区,灌溉水的利用系数0.7~0.8,未防渗井灌区水的利用系数约0.6。在井水的利用方式上,对以单井为单元,以便于农户安排利用,个别地区运用群井汇流的方式,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井蕖结合类型区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在有条件开放地下水的渠灌区,实行井蕖结合,地上水、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是有效利用农业水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几十年来的经验总结。从引黄自流灌区走过的“兴蕖废井”和“兴井废蕖”,在最后的“井蕖结合”之路,便是十分可贵的历史经验总结。井蕖结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蕖井工程双配套,其优点是灌溉保证率高,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取水灵活,确保农业丰收。其缺点是投资较高,自流水费低,农民不愿用井浇,两水结合难度很大。
(3)灌溉类型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我国灌溉区的灌溉面积为3720万公顷,占总灌溉面积的75%,对我国粮食增产举足轻重。但由于渠灌区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加之工程普遍存在先天不足,斗渠以下工程不配套,经过40多年的运行,损坏非常严重。据调查统计,第一,灌区近53%的骨干建筑,40%的渠系建筑物和32%的衬砌渠道已遭到破坏。第二,管理困难,目前灌区管理职责被许多管理单位所分割,且这些管理单位多以行政区划为界划分,效率低下。第三,灌区运行条件差,维护不足,更新改造不力,灌溉面积和效益衰减。第四,科技推广不力。由于灌溉面广量大,欠账多,基础差,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缺乏等,致使先进技术的推广远不如井灌区。大多数灌区水的利用率仅为25%~40%。第五,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灌溉用水大量被挤占,今后这种趋势将更加严重。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灌溉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管理、技术、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我国大部分灌区渠系用水系数低,灌水定额偏大,浪费水较为严重。农田灌溉用水量过大,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造成当地涝渍,盐碱灾害和下游地区的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2.2地下水严重超采诱发生态环境恶化。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据1995年的资料统计,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全国已出现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56个,总面积大于8.3平方公里。
不仅造成大批机井、机泵报废,且提水成本越来越高。
2.3缺乏技术集成影响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灌区或一个区域内,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普遍存在者技术单一的倾向,往往只重视工程节水技术,轻视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只重视水的利用,轻视水的管理与环境保护,很少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输配水、增产、优质、高效及保护环境。目前,我国较普遍存在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较低、缺水与浪费共存、灌区水环境和农业整体效益低等问题,均与技术单一密不可分。
2.4灌溉工程老化严重。我国大多数灌溉工程都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先天不足和长期缺乏维修、更新改造资金,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普遍老化失修严重。井灌区出现了机井淤积、井管歪斜、弯曲、破裂、错位、脱节、水质恶化等问题,致使机井出水量显著减少,甚至报废,年均机井报废达10多万眼。机井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地下水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尚待开发利用。北方地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78.6亿立方米,现已开采820.79亿立方米,占总补给量的52%,宜井面积3180万公顷,开采面积1280万公顷,仅占宜井面积的40%。可见,地下水还有一定的供水潜力。在一些水资源条件较好、且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地区打井,建设节水型井灌区,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增产粮食的有效途径。
2.5灌溉水费不合理。当前我国农田灌溉水的水价不足成本的1/3。水费太低,一是导致了农民不爱惜水,造成了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农田灌溉用水浪费严重。二是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三是造成了灌溉工程维护更新困难,效益下降,走向恶性循环。四是形成了管水单位难以生存发展的严峻局面。
2.6管理是最薄弱环节。在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推广节水灌溉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不为人们重视的环节。只抓“硬件”措施,管理跟不上。农田机井之大不管,井的损坏率高达7%~10%,不管地下水资源,烂采滥用,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还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大型灌区管理体制不稳多变,经费困难,技术人员流失,节水要求与现行管水、供水矛盾。国家规定灌区靠收水费维持,对于经营单位卖水越多,收入越高。但采取节水措施后,少卖水的经济收入无人补偿。县、乡村三级水利机构工作往往不能自主,受顶头上司的支配,专门技术干部常常被抽调去搞三级政府的“中心工作”,而本职业务工作常被挤掉。
2.7缺乏评价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指标体系与决策手段。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各地的社会经济、科技、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各异,如何对各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做出科学的、符合当地实际的评价,目前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内涵十分丰富,如何对一个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决策,是目前一个非常重要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3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措施
3.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一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3.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3.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3.4重视管理。突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使灌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40%,抑制和降低了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了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3.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一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一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封科. 半干旱区集水农业高效用水模式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2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