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气候变化加剧 农业科研如何布局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09/2010 09:45:38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洪蔚

  光、热、水是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和作物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农业生产。

  气象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作物的高温热害将会进一步加剧,农作物生育周期缩短,导致种子成熟度降低,造成作物产量降低。另一方面,在平均气温升高的同时,极端(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也将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此外,温度的升高和伴随而来的局部降水或有效水分的减少,也会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强度;土壤水分的蒸发则会加速土壤中肥料的分解和流失,同时也使作物呼吸消耗增加。

  从长远看,气候变化是否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和策略,这是目前科学界内部争议颇多的一个领域。

  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有些地区是正效应,而在另一些地区则是负效应,并由于作物种类、区域、环境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如何评价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综合影响,是回答“我国未来粮食生产布局和科研方向是否要调整、如何调整”的前提条件。由于今年我国频繁出现极端天气,引发灾害,使得政府和公众增加了对“气候与粮食”、“农业技术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

  近日,《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华俊,以期对该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亟须量化评估

  正如在气象学家内部就全球变化的问题争议颇多一样,在农业专家中,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议。

  对地球是否变暖的问题上,气象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派观点认为,地球目前温度逐渐升高;另一派观点则认为,从地球地质尺度上看,不存在“变暖”的问题,尽管近些年平均温度升高,而地质历史上地球正处在一个相对的冷期。

  在农业专家中,短期的升温对农业的影响是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法也不尽相同。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于9月7日在京启动。

  项目首席科学家唐华俊以水稻为例介绍说,近些年在我国局部区域,水稻的产量和种植面积与过去相比确实有较大变化。在我国南方传统水稻产区,某些地方耕作面积减少幅度较大,而与此同时,东北等非传统水稻产区,耕作面积却在迅速增加。

  上世纪80年代初,东北水稻产量在全国只占3%左右的份额,而近年来却达到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3%~14%,增长了10个百分点。同时,黑龙江地区气象站点的监测数据也表明,过去50年,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增高了1℃~2℃。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说,年平均温度增高1℃~2℃,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基于以上事实,似乎可以说在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作物布局的变化,直接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向高纬度地区的扩展。然而,如果就此作出结论,唐华俊认为尚有些仓促。

  唐华俊表示,其实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除了气象因素外,还包括耕作技术、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以东北为例,目前东北采用的水稻品种,大多是通过改良的抗寒品种,能很好地适应较低的温度。

  同时,水稻的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采取提前育秧的办法,提高了抗寒能力。此外,由于东北大米在国内享有良好声誉,市场需求较大,也刺激了稻农的生产积极性。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在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增长的10个百分点中,到底温度变化的贡献率有多大,目前还很难给出科学、完整的结论。

  从作物本身的适应性看,唐华俊说,大多数作物都有适应性,随着温度的变化,作物本身也在适应新的温度条件,其适应结果也不尽相同。有些作物受温度变化影响而减产,而有些作物在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产量在新的温度条件下反而会有一定的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