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以来,充电站建设也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国家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国家千亿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的曝光,以及电动车产业联盟的逐个成立,使电网公司与能源巨头纷纷擦亮眼睛,看准了充电站建设的发展商机,纷纷做出了各自的充电站建设规划,并在各地破土动工充电站建设项目,使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其中,国家电网今年的智能电网建设任务主要是75个电动汽车充电站、6200个充电桩和其他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建设,并将逐步扩大投资。南方电网也毫不落后,计划将充电设施的建设密集程度和汽车加油站相当,宣布今年将建设超过80座充电站。在电网公司你追我赶建设充电站的同时,石油巨头公司也耐不住寂寞,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三大石油巨头公司纷纷表示欲进军新能源产业,抢先布局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
但是,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在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问题,记者采访了赛迪顾问能源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袁颖,袁副经理表示,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站主要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第一,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标准未统一。据媒体报道,《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和《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监控单元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这三项标准有望10月正式发布,而另外5项技术标准,相关部门正组织电网公司、石油生产企业等方面进行紧张商讨。据悉,这些标准涉及电动汽车等配套措施的基本构成、功能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识等,一旦上述三项标准正式发布,国内所有充电站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建设。
目前,因为电动汽车各项标准有待完善,充电站建设技术接口等各标准也未能全部统一,各电网公司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建设,一旦国家标准出台,可能造成部分设施的资源浪费,甚至会出现重复建设问题。
第二,充电站的商业运营模式未确定。目前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在建的充电站各有不同,由电网公司牵头建设的充电站主要提供充电服务,部分充电站还提供换电服务。而石油巨头公司则打算把现有的加油站改造,成为充电、换电、加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然而这两种充电站都存在问题。充电站主要解决充电接口问题,但电动汽车的充电比较费时,快充有损电池使用寿命,而换电则因为目前电动汽车电池标准未统一,无法建立完善的换电体系。而加油站改造为充换电加油一体站也并不容易,加油站用的电压较小,给电动汽车充电需要更大的电压,石油巨头公司必须对现有的加油站进行改造,改建成更高的工业用电,这就需要电网公司的支持。
所以,充电站的原始供应商还是电网公司,石油巨头与电网公司争相建充电站,处于竞争关系,石油巨头要想建充电站,如何与电网公司合作是关键,二者谁是主体还没有确定。电网公司虽是充电站的原始供应商,却没有石油公司那么多的营业网点,所以说在竞争中二者各有利弊。
第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未健全。我国虽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然而,在市场上出现的电动汽车却很少,到真正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产业链未健全使得大多数已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处于闲置状态。而已经奠基的充电站建设项目也大多未动工或延长了工期,由于没有电动汽车,使得大多数人不太看好充电站前景,担心其使用率过低,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密不可分,若不建设充电站,将会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而建设充电站则存在使用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只能等到产业链发展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之后,这些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第四,借“充电站”之名圈地现象明显。对于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工程多数未开工的现象,不排除一些机构投机钻空子、浑水摸鱼的可能性。充电站奠基后再没下文,可能是因为建设单位动机不纯,政府出钱建充电站,企业就会积极响应,等风头过后,政府不再追究,这些土地自然而然的就会白白落入建设者的手中。充电站建设大多为地方政府所支持,有些地方把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噱头,明为建充电站,其根本目的是在占地。并且,电动车充电站的配套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了电动车具有环保意义之外,更多是在于电动车产业带来的巨大GDP。
目前,由于充电站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关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完整的标准与规定出台,能源巨头之间的混战或许就会造成基础设施覆盖范围的重复与资源的浪费。在充电站建设前,国家与地方应谨慎考虑,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监督,杜绝跑马圈地现象的发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