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清洁能源、新能源、绿色能源等概念铺天盖地,呈如火如荼之势。诚然,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一场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孕育,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将是能源科技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清洁能源、新能源、绿色能源能够引发全社会关注,反映了人类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美好心愿,合情合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过度标榜和炒作清洁能源、新能源等概念,可能引发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社会浮躁心态,使能源发展染上洁癖甚至强迫症,从而影响能源事业的健康发展。
化石能源和常规能源的基础性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资源禀赋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源利用必须考虑能源资源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化石能源和常规能源在我国能源领域占有基础性地位。以煤炭为例:从储量来看,煤炭占我国化石能源总量的96%以上;从生产来看,2009年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5.6%;从消费来看,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70.4%,而世界平均水平仅为28.6%;从转换来看,发电用煤占我国煤炭消费的比例超过50%,2009年煤电装机所占比重高达74%,发电量占82%;从运输来看,2009年煤炭运输量占铁路货运总量的63.4%,其中电煤占铁路煤炭运输量的70%以上。因此,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或常规能源供应格局仍将维持较长时间,能源发展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但这绝不是说我们要避重就轻,逃避发展替代能源的历史责任,而是要正视现实,正确看待能源发展过程,以期又好又快地实现平稳过渡。
中长期巨大能源需求仍将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和常规能源。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处在能源资源高消耗的工业化中期。随着重工业化程度加深、城镇化进程提速、人口总量上升,能源资源需求将与日俱增。预计2020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比重将达82%,城市化水平将达57%,人口总量将达14.5亿人,届时国内能源供应缺口可能达到5.6亿吨标准煤。天然气具备大规模利用的可能,但据BP2010能源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气储采比仅为28.8年,难以全力支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受到成本约束,难以与常规的化石能源竞争。综合考虑清洁能源、新能源等飞速发展的高增长情形,到2020年煤炭仍将占据我国能源供应总量的55%以上。而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这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扮演配角,煤炭等传统能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始终是能源供应的主体。
能源结构演进将受需求惯性和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影响。首先,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尚处在重化工阶段,当前钢铁、石化、建材、电力和冶金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70%,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50%。调整能源结构面临能源供需矛盾的巨大瓶颈。其次,现有的能源工业体系,包括一次能源资源开采体系、电力生产体系、石油天然气管线和电网等能源输送体系,铁路、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运输体系,以及居民生活用能体系,都扎根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能源基础之上,并由此形成了庞大的资产和技术经济运行体系。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无法逾越这一客观体系。再次,传统交通运输格局近期内难以有重大改观。广受社会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近期内难以取代传统汽车。截至2009年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7185.7万辆。据测算,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仅占5%的市场份额。事实上,内燃机仍是目前经济性最合理、热效率最高的移动动力装置,在未来30年~50年仍是汽车的主要动力。最后,受科技水平所限,我国的能源效率为3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能源系统总效率仅为11.2%。除非能源技术有重大突破,否则我国能源效率总体提升将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渐进过程。
因此,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能源的科学发展而言,开源与节流同等重要。从基本国情和所处阶段来看,提高化石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节能降耗和深度挖潜,是我国能源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