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山谷绿树葱茏,一条条支沟清水复流,几年前小煤矿星罗棋布、乌烟瘴气、安全事故频发的西山地区,正在建设成为全市生态环境最好、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区。所有这些变化,都得益于省城开展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一举多赢"
十余年前,太原市西山地区小煤窑成百成千,站在山上,放眼望去,遍地都是被挖开的黑口子。执法人员发现一处炸一处,填埋一处,仍无法改变小煤窑主利益驱使下的疯狂行为,往往是这里刚炸了一处,那里又开出更多。至2008年,经过多年的治理整顿,全市110个主体仍有地方煤矿130处。这些地方小煤矿尽管有合法的办矿手续,但多采取落后的刀柱式开采工艺,资源回采率平均只有15%左右,大量宝贵的资源被浪费掉了。2008年,全市只有3座煤矿采用先进的综采技术,只占全市煤矿总数的2%以上;全市地方煤矿总产能3486万吨/年,由于工艺落后,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区区400万吨,仅有实际产能的10%以上。作为煤炭大市,煤炭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低,万柏林区是太原市的煤炭主产区,但煤炭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区区1%。煤炭资源被浪费、煤炭收入被少数人攫取、生态环境被破坏,这就是当年太原市煤炭产业的现状。
兼并重组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全市煤炭产业"多、小、散、乱"的局面。清徐县马峪乡东于煤矿原来产能只有30万吨,产值1.8亿元。兼并重组后,产能跃升至150万吨,扩大到原来的5倍。兼并重组过程中,企业还新建了洗煤厂、发电厂,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建成后预计产值可达18亿元,相当于原来的10倍,资源回采率将由原有的20%左右提升到75%,相当于原来的3.5倍。东山煤矿是太原市最大的地方煤矿,原有产能150万吨,经过多年开采,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改制中,东山煤矿利用国有大矿雄厚的人才、资金、队伍素质、管理等多方面优势,兼并重组了太原市一大批小煤矿。兼并重组后,东山煤矿产能扩大到600多万吨,企业的生存危机解决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也复制到已兼并的各小煤矿,实现了"一举多赢"。
煤炭强市
据了解,实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太原市保留煤矿将由130处减少到53处,压减59.2%。一直主抓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市长助理、市煤炭局局长王宇魁总结说:"太原市经过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全市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可概括为几个特点:煤矿数量少了,总产能却大幅提升到4335万吨/年,比2008年煤炭总产量400万吨增加近10倍;单井平均规模从27万吨/年提升到82万吨/年,是重组前3倍多;机械化开采由3处扩展到全市所有煤矿,增加了40余倍。"
结合太原市"退二进三"战略,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太原市万柏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迎泽区、小店区、杏花岭区6个城区煤炭产业基本退出,主要产煤区集中在娄烦县、古交市、清徐县。省政府要求全省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退出,太原市进一步提高标准,将门槛提高到45万吨。一大批煤矿主退出煤炭产业后,投资电子游戏、旅游等绿色、新型产业,改变了全市的产业结构。晋源区风峪沟原为小煤窑集中的地区,一批煤老板退出煤炭产业后,就地投资建设生态旅游基地。目前风峪沟店头村已成为太原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
优势集聚
与全省其它城市不同,太原市被兼并重组的煤矿企业大部分为基本建设矿井。全市保留的53座煤矿,只有1座为生产矿井,其余全部为改造建设矿井,都需要办理改造建设手续。已换领新采矿证的43座煤矿中,40座需要改造建设。截至目前,有12座煤矿已恢复生产、过渡生产或复工整顿。其余煤矿100%主体进驻接管;资金补偿应付31.8亿元,已付29.1亿元,补偿率91.3%;全市兼并重组列入关闭煤矿77座,现已关闭54座,关闭率70.1%,其他正在实施关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兼并重组,全市煤炭产业实现了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势集聚,提升了煤炭发展的潜力,为实现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今年以来,全市煤矿实现了零事故、零伤亡,安全水平大幅提高。
按2008年全市地方煤炭产量400万吨计,兼并重组后,全市煤炭产能将达到原来的10倍以上。规模的扩大和工艺技术的提高必然大幅降低全市煤炭的生产成本。保守估计,兼并重组后,全市煤炭产值将会达到2008年的20倍以上,煤炭对经济的贡献率将大幅提高。几年来,由于煤炭企业无法全部投入生产,太原市经济增速不甚理想。煤矿经过整合兼并重组复产后,一个真正的煤炭强市将再现于世人面前。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