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大环境未成熟 新能源汽车投资或成泡沫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20/2010 17:03:18

  “成飞集成计划投入20亿WH(瓦时)锂电池,比亚迪准备投资10亿WH,天津力神也是10亿WH。无论随便哪一家,宣布的产能规模就已经达到规划中的2015年全国总量!”这是一位证券公司资深电气设备行业分析师,在谈及最近股市出现的锂电池热时的评价。的确,这段时间股市中最炙手可热的股票就是成飞集成(中小板代码002190),从6月底的10.88元,一个月间已经暴涨到25.31元,期间涨幅足足133%!

  如此热门股成飞集成的起因,就在于其在2010年7月6日发布公告,公司拟不低于9.7元/股定向增发不超过1.06亿股,全部用于增资扩股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建设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6.8亿AH安时(约合20亿WH瓦时)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于是连续涨停就成了成飞集成的一种常态,在一个月左右时间翻番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其中的确有炒作成分,不过中国股市就擅于“人来疯”,这或多或少也表达了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种看法。

  正如这位分析师所分析的,现在不仅是成飞集成这样原本与新能源“不搭界”的央企下属企业,来搭乘锂电池这个顺风车。除了汽车行业熟知的比亚迪和天津力神以外,还有多家企业都在大干快上锂电池项目,象上市公司就有宁波杉杉、中信国安、江苏国泰、横店东磁都在生产锂电池的部分组件(电解液、正极材料、原材料碳酸锂或磷酸铁锂等)或制成品。

  而更为厉害的是江西宜春市计划投资上千亿,使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锂矿山成为亚洲最大的碳酸锂生产基地,在3-5年碳酸锂的产量达到2万吨(要知道,2009年的全国需求也才1.7万吨!),并且碳酸锂全部在本地加工消化,形成年产20万吨左右,50万组大型锂电池生产的规模,使宜春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同时宜春也发布了产50万辆锂电汽车的产业基地计划,5年后宜春将形成锂电池小型汽车达到年产35万辆以上、大型公交车达到年产5万辆以上的规模。而宜春还仅仅是多个拥有宏伟锂电池计划的地区之一,而不少证券分析师甚至开始担心,锂电池产业很有可能在三到五年之内,就会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为何这么说呢?

  这样的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其核心还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存在不少问题。

  一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还不完全掌握。国内在电池(包括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发动机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等等还都有难点需要攻克,比如发动机和电机之间动力的转换和衔接就是主要难题。目前上市的国内所谓自主品牌的混合动力产品或者纯电动样车,依然有大量的关键部件是由国外知名厂商开发或者生产的。比如有媒体就披露,奇瑞的ISG混合动力车的整车控制是英国里卡多(Ricardo)公司开发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器是德国博世公司开发的,ISG电机也是自国外采购的。这并非是孤例,其他自主品牌也是如此,不少号称“自主研发、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产品,都是和国外成熟的关键技术企业进行“联合”开发的,“有产权无知识”并非危言耸听。诚然,在国际化大潮的今天,并不一定要苛求所有的技术都要从零开始自己研制,拿来主义并非不可以,但大部分核心技术依然为外方所控制,那新能源车最后的发展态势,可能依然和当初“用市场换技术”一样,“换”了很多年以后,发现我们的自主品牌们,依然没能掌握什么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