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发展环境,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已经到了不改就难以持续发展,不改就难以弯道超越,不改就难以和谐稳定的关键时期。
(1)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的迫切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但道路依旧艰难曲折;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上述发展趋势迫切要求我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2)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全国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总体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不断适应国内需求结构变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迫切需要,是应对激烈区域竞争的现实选择。
(3)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区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持续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亟待优化、需求结构不协调、要素投入结构不协调、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等方面。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战略取向
“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战略取向应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加快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突破。
具体讲就是,树立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发展新理念,通过全面打造“两个产业链”,把发展转换到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轨道;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推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建设转型。
(1)加快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
一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新优势。用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
二是要把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必须把坚持绿色发展摆到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重要位置,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加快推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建设转型
一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基础上,把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为重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接轨。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契机,建立符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要求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实现区域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大体平衡,提高基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能力,着力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要从以往过于强调增加投入和设施建设,转向增加投入与完善制度并重、促进公平与提高效率并举。在继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明确属地化原则,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加快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形成多元化供给机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三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扩大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度。要从以往过于强调政府管制,转向法治和善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程序,推动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同时,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方面,也应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共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
(3)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区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但现有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创新发展模式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以更大的魄力实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要以行政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改革为重点,使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立足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方向,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引进来”要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更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把利用外资同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参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走出去”要着眼于全国范围配置资源,要充分发挥“神农架”这一国际名片价值。在国内国际间广泛开展的生物多样性、珍稀动植物保护、驯仕、繁殖培育为重点内容的,系列科考、科研活动及合作开发,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切人点和着力点
转变发展方式涉及到结构调整、投资与消费、“两型”社会建设、共建共享等方方面面。“十二五”期间,要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确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第一,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在产业布局、产品构成上要加大调整力度。一是建设特色林农产业,壮大旅游产业,使旅农林三产业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在主要景区所在地的各乡镇,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园、优势农产品板块区、生态林下产业示范区;以各特色基地建设为支撑,建设好盘水生态产业加工园,重点在旅游产品研发加工、绿色产品加工、生态医药制造等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二是在资源优势明显,保护功能相对弱化,远离主要景区景点的东部地区大力发展“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小电装机容量、有序磷矿开发、建好磷化工业园。园区要在稳定5万吨黄磷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系列产品生产能力。
第二,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准确把握新技术、新产业的变化方向,以国家鼓励发展、市场有需求、我区发展潜力较大、未来有希望成为战略支柱的新兴产业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培育产业相结合、投资驱动和应用带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吸引国内外资源向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发展,抢占制高点、打造新引擎,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重点促进生态旅游业、特色农林业、绿色食品业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生态科研、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