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普能锁定兆瓦级电池 产业“触角”延伸钒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7/2010 07:40:4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房田甜

  普能无疑是现在最受关注的中国新能源公司之一。

  自从2009年1月,成立不到3年的普能收购了世界钒电池老大——加拿大VRB Power Systems公司 (以下称VRB公司)之后,它就成为了电化学储能界的明星。

  几乎是一夜之间,普能跃升为全世界储能行业的领袖,拥有了顶尖的专利技术、研发团队、全球性的工程经验和客户,以及离商业化只有一步之遥的可靠产品。

  对于VRB公司来说,颇具戏剧意味的则是,被收购事件未满半年,奥巴马政府就推出了绿色能源新政:一套以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为内容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而在美国的带动之下,新能源几乎成为所有国家争相发展的战略产业。

  不过,与外界想象不同,VRB公司并没有对在“黎明”之前“委身”普能而遗憾万分。至少,在其前任总裁Tim Hennessy看来,两者间的合作到目前为止“都是十分成功的”。

  Tim Hennessy现在的身份,是普能公司的总裁,这位资深钒电池技术专家如今更多地致力于电池产品的市场销售。令他感到满意的是,此前并无人知晓的普能,在20个月后拿出了优异的成绩单:加拿大团队的技术+中国团队的制造=产品50%的成本下降。

  然而,这样的成绩并未让Tim Hennessy和普能停下前进脚步。“储能的市场很大,需求也非常强烈,但终端的客户只愿意付他们认为合理的成本来换取相应的解决方案。”Tim Hennessy坦言。

  因此,整合供应链成为普能眼下实际的选择。Tim Hennessy向本报记者透露,对上游钒矿资源的纵向整合是首选。

  “蛇吞象”之举

  作为钒电池的缔造者,日本住友电工(下称SEI)最先完成了商业开发和产品测试,证明其可用于规模储能。但在2003年全球钒价格暴涨10倍之后,因为本身缺乏钒资源,日本政府便取消了对SEI的支持。

  于是,加拿大VRB公司成了钒电池“一哥”,可就在其大举推广产品,眼看市场即将打开之际,金融危机爆发了。

  2008年底,VRB由于扩张策略过于激进,造成资金链断裂。彼时,适逢金融危机,加拿大国家政策收紧,无法找到有效融资途径的VRB公司选择接受来自中国的普能的收购方案。

  在德同资本与德丰杰的帮助下,普能在第一时间递交了收购申请,并从全球12家竞争者中胜出。对于收购的价格,普能不愿多谈,但其并不避讳的是,此番收购性价比颇高。资产收购则包括了VRB公司从事钒电池研究多年来所拥有或控制的所有专利、商标、技术秘密、设备以及绝大部分材料。

  “普能的成功在于其最先掌握到了信息。”时至今日,中华新能源动力与储能委员会秘书长夏凡谈起这段业内有名的往事,仍认为此事绝非“幸运”所能概况。

  感慨普能出手迅速之余,当时他更担心“蛇吞象”之后的消化能力。中国的无名小辈能否完全征服背景显赫的“异域新娘”?这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曾困扰着北极光创投的董事总经理邓锋。

  今年3月,由北极光主导,红杉资本、德丰杰和德同资本共同参与,为普能提供了2200万美元投资。至此,普能完成三轮,总额高达3200万美元的融资。

  “我们很早之前就关注普能了,但是直到它第三轮融资才投。”邓锋坦言,当时对于普能能否很好的整合团队,他仍然感到担心。

  邓锋观察了普能一年多,最后决定投资,“除了看到其并未发生动荡,更重要的是认为普能的实施方案可行。”

  普能开矿?

  现在的普能,是一部24小时运转的机器。

  中国和加拿大约14个小时的时差,正好实现了两个团队“两班倒”的工作。加拿大的团队做新技术的Research,然后传给中国团队进行Development。

  “我们目前更注重R&D中的D。”Tim Hennessy解释,普能要做的,更多的是把多年的研发理念转化为工业化的产品。

  基于这样的营销理念,2009年,普能将VRB的生产工厂转移到了北京郊区的通州,并使泵、散热器、传感器等外围非核心设备国产化。一系列的改变,使得VRB的钒电池技术来到中国后,生产成本已经缩减了近50%。

  眼下,对于占地1200平米的通州工厂来说,除了要陆续完成VRB公司之前签订合同的项目执行,也要承担普能新接下的订单的交付。最重要的,它还是测试兆瓦级项目的基地。

  实际上,在电网储能方面,除了日本京瓷公司(NGK)的纳硫电池项目,普能是唯一一个有过实践项目操作经验的团队。不过,Tim Hennessy并不隐瞒,普能成熟的产品仍是千瓦级的系统,更多的用于电信行业的备用电源。

  严格来讲,从千瓦级过渡到兆瓦级,对于属于液流技术路径的钒电池,称不上是一种技术上的突破,只要通过电解液的容量和电堆的数量合理搭配即可。甚至所有的高校都可以研发出这样的技术,但难点在于把它从产品升级为商品。

  对于普能来说,成本的优化也不是容易攻下的山头。尽管,在从电池专利技术到商业产品的这条道路上,VRB公司已经走了10年,投入了近亿美元。

  但普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市场等不了更长的时间。于是,它选择了纵向整合,在上游控制成本。

  目前,普能的原材料全部是从国际市场上采购。仅电堆和电解液两项,就约占到总成本的70%左右,关键在于原材料钒。

  尽管我国钒资源丰富,但因为在钒电池产品中所占比重过大,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希望能有效地降低钒的投入。

  据了解,钒的来源通常可以有两种,直接从矿山提取,或是利用钢铁集团炼钢炼铁的固体钒渣。相比而言,后者从经济性来看,要划算许多。

  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湖北的一家钒矿公司,曾向普能提出过合作的意向。但Tim Hennessy并未向记者透露更多,他表示提钒涉及知识产权和技术机密,普能到最终是自己生产,还是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仍需要时间来做决定。

  技术竞争前景未明

  “普能的钒电池技术优势很明显,但在规模储能上,每一种技术仍有其发展空间。”夏凡表示。

  “很多人认为锂电池应该更多的使用在电动汽车上,但是它在电网上是不是一定没有机会,也很难下断语。”夏凡告诉记者。

  他认为,锂电池的优势同样引人注目,其能量密度较高、技术相对成熟。在我国,从事储能电池生产的厂家,多数使用的都是这种技术。因为锂电池具有其他技术望尘莫及的产业链,从资源供应商、电池材料,到下游封装工艺,都有无数公司在做。

  相比之下,钠硫电池技术具有效率高、能量密度高的优点,但由于技术门槛较高,日本NGK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商业化钠硫电池产品的供应商。

  液流电池中,最被看好的是钒电池,其具有循环寿命长、能量转化效率高、安全环保等突出优点,已成为规模储能领域的重要技术。

  上述种种,使得电池市场上,各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拥护者。

  “每种技术都有不同的优势和领域,我们目前在做的,还是坚持质量并耐心的孕育市场。”Tim Hennessy对本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