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准确定位决定城市走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0/2010 09:56:4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马德峰 李风啸

  ◆什么样的理念才能让城市更美好?

  ◆城市怎样让生活更美好? 

  ◆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国家更美好?

  城市定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的结构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发展道路定位、发展速度定位等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城市定位的过程中,应注重市民的参与,依托理论的指导和建立评估机制等。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这一理念,激发起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那么,什么样的理念才能让城市更美好,城市怎样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国家更美好?针对这些问题,本版特约一批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从城市发展理念、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及文章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城市是人类美好的家园,人类对城市寄托着无限的遐思和梦想。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健康城市、宜居城市等口号的提出无不反映出每一时代、每一阶段人类情感的诉求。然而,在城市发展高歌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社会忧虑也在与日俱增:如何才能将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学者们描绘的未来城市光明前景画起等号来?这里,笔者拟从城市定位的角度来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准确合理定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前提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资源、经济与社会之间寻找一个能够相互协调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的确定,建立在对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思考和环视基础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号召各成员国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并逐渐形成共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城市作为生产力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导源地,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城市研究学者豪尔赫·威廉曾指出,“它们是创造性和文化的轴心,为人们提供机缘,为进步创设条件,是文明的最牢固的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它具有3个显著特征:(1)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即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城市发展应能满足现代人和未来人的需要,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而不是以牺牲未来人的利益来实现城市的现有发展;(3)城市发展的社会公平性,即城市发展不仅要关注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财富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分配,避免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可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资源、经济与社会之间寻找一个能够相互协调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的确定,建立在对上述领域的思考和环视基础上。如在现有资源条件下,采取何种生产方式顺利实现城市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如何使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用地规模等保持在城市环境容量的有限承载范围之内;城市化浪潮背景下城市的自身特色和发展道路是什么,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定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定位更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和战略性

  城市定位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坐标体系中,科学而全面地考察、评析和确立城市坐标位置的过程。城市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定位的原则体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定位的内容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定位的提出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定位理论。传统的城市定位理论是对城市处于目前位置及其空间布局的历史过程和产生原因的理论探讨,包括货运中转理论、中心场理论、工业布局理论等。显然,传统的城市定位理论将城市定位指涉为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空间布局。与之不同的是,在本文中,城市定位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坐标体系中,科学而全面地考察、评析和确立城市坐标位置的过程。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对来讲,城市定位更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和战略性,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形象等是城市定位的一个方面。城市定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过程,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始终。

  一、在科学认识自身优势劣势基础上准确定位,不能过高或过低

  由城市定位定义出发,城市定位实际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对城市自身发展条件,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考察摸底阶段;二是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自身条件的优势、劣势,以及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职能等进行客观评价阶段;三是根据考察内容和评价意见来理性地确立城市发展的方针、策略等,这是最为关键的定位阶段。从这3个阶段可以看出,城市定位是综合考虑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因素,弄清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及优劣势,确立自己适宜的发展道路,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如果我们不进行城市定位,对城市自身认识不清,盲目发展,势必不可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城市定位必须做到准确,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不可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定位要将现在与未来、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城市定位过程中,必须坚持战略性、主导性、特殊性和现实性原则。所谓战略性原则,要求城市定位立足点要高,要从未来发展的高度把握城市及其相关区域的方向或走向;主导性原则要求城市定位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影响城市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和主导因素;特殊性原则指城市定位不能千篇一律,要善于挖掘城市内在、个性化的东西,突出城市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现实性原则要求城市定位在遵循城市发展的演进规律基础上,注重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赋予其时代性、内容性。因此,从城市定位的原则来看,它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现在发展,而且要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不仅考虑城市共性,还考虑城市个性;不仅考虑城市一般影响因素,还突出考虑城市主要影响因素,将城市现在和未来、城市共性和个性等很好地统一起来,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城市定位要确保合理的规模、功能、个性和发展速度

  城市定位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结构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发展道路定位、发展速度定位等方面。

  结构定位。城市结构可以分为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地域结构是城市结构图谱中的基础结构,城市各种职能活动总是在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实施,其实质是研究城市职能地域的空间配置问题。社会结构是社会学家从物理学和解剖学借用来的术语,是指对作为整体的社会体系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所做的一种静态描述,是社会体系各成分或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包括文化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等。城市结构定位就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人口与经济规模、产业基础等进行调查研究;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把城市根底、现状弄清楚,指出影响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和主要障碍,明确城市发展的依托基点和动力机制,判定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在此之上,采用定量方法给城市发展以某种形式的标定,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确定,城市经济地位、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的科学预测与数量分析。通过结构定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功能定位。城市功能可以分为一般功能和主导功能。一般功能是指一切城市都具有的生产、流通、分配、社会、政治等共同性功能;主导功能,指某一个或某一些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如桂林市以风景旅游业为主导功能,包头市以工矿业为主导功能。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不断吸收周围城乡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并不断地向周围城乡扩散质高量多的商品、技术、人才等,城市功能不断扩展,并趋向多功能。但是,多功能不等于功能泛化,这当中必然存在主导功能。它对城市形成和发展具有支配作用,城市因其盛而盛,因其衰而衰。因此,必须重视城市功能定位,要通过纵横比较和科学测算,合理、科学地确立城市功能体系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处理好城市主导功能和一般功能的关系,一方面要避免城市职能结构的过分单一化,另一方面要避免城市主导功能缺乏,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形象定位。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估,是城市与人们内心世界之间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具体是指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的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包括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软件部分,包括市民文明素质、政府行为、社会风气等。城市形象定位的重点在于对城市个性的挖掘和提炼,使城市特有的形象“基因”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扬,并通过直觉、可感知的形象展现其特定的风采。通过城市形象定位,提炼城市个性,弘扬城市精神,传播城市文化,陶冶市民情操,使市民对城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与城市经济社会的情感联系,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达到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的目的。

  发展道路定位。对于城市而言,其发展道路不外乎有3种:大城市发展道路、小城镇发展道路和中等城市发展道路。大城市发展道路依托大城市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以大城市为核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地区经济发展往往先通过少数大城市的发展,积累了相当的发展能力,然后通过扩散效应,将增长的活动传递到周围,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小城镇发展道路则依据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而大城市的集聚力和承受力相对薄弱,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加强城市建设以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人口,因而发展小城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小城镇可有效防止“城市病”发生,小城镇的壮大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中等城市发展道路,则依据中等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之一,具有承接大城市扩散,吸引乡镇集中的功能。它一方面可以减轻“城市病”,使城市建设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解决了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提高了空间集聚效益。应该看到,这3条道路反映了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小城镇发展道路主要基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城市建设无法容纳从乡村转移出来的劳动人口这一现实,而且它的基础薄弱,力量过于分散,因此城市化水平不高。而中等城市处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过渡状态,只有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有雄厚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较高。当然,只有具有优越条件的中心城市才有可能建成大城市;基础条件一般、地理位置偏僻、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城市,走小城镇发展道路或中等城市发展道路比较合适。这就要求各城市从自身情况出发合理选择发展道路。

  发展速度定位。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城市发展速度过慢,会造成城市发展衰退。因此对城市发展速度进行定位、设定很有必要。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中耕地少、各地自然灾害较多,人均经济实力和人均资源总量远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比例、高目标。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17.9%,199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3.35%,到2008年城市化水平已升至45.7%,城市发展速度呈现加速态势,产生城市化水平上的“虚高”。急速或者冒进的城市化往往会导致城市就业岗位不足,居民公共服务水准低下,农民工市民化难度大,城市水荒、电荒、地荒、民工荒以及治安等问题日益突出,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城市生活品质难以有效提升,急速或者冒进的城市化会使城市陷入亚健康状态。我们认为,目前发展速度已不是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问题,我们更应注重提升城市化的内涵质量。各地城市化进程要有所不同,不能搞指标化,不要互相攀比,应加强区域空间管理,科学设定各阶段适宜的发展速度。

  城市定位要避免盲目与随意

  在城市定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城市定位工作;城市定位要注重市民的参与;城市定位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城市定位要有理论指导;城市定位要建立评估机制。

  城市定位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必须在对城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文化现状等因素的考察基础上,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来确立城市未来的形象、类型等。在城市定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城市定位工作。城市定位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城市发展的口号,不是简单地就城市发展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趋向和格局的判定,它关系城市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城市区域地位和形象,因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城市规划者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好城市定位工作。

  城市定位要注重市民参与。城市定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需要聚集广大市民的力量与智慧。在城市定位过程中,必须及时让市民了解城市政策、目标的制定依据和过程,听取群众的意见、呼声,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只有这样,城市定位才会具有强有力的后备支撑,做到准确定位,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城市定位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城市定位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在社会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反复进行讨论、设计,并选择最优的方案。城市定位过程中,要避免主观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长官意志,使城市定位符合城市自身实际条件,是城市本身通过发展能够达到的。

  城市定位要有理论指导。城市定位是一项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单靠经验判断不行,简单的数量分析也不行,必须要有理论作为依托,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必须具有综合战略眼光。城市定位应当在整体分析影响城市定位的各种因素基础之上,按照城市定位的组成要素,运用规范化的学术语言,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凝练,做出合理、严谨和准确的表述。只有这样,城市定位工作才能有效进行。

  城市定位要建立评估机制。城市定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在定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评估机制。通过对城市定位效果的检测、评估,总结城市定位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使城市定位工作真正能够立足现实、反映未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马德峰 系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作者 李风啸 系苏州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