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陆,山西房地产商人,在毛乌素沙地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灌木生物质发电厂,这是全球首家半干旱沙生灌木生物质电厂,开辟了一条集新能源治沙、绿色产业富民、沙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沙地上建造绿色煤田
7月31日,在鄂尔多斯东胜机场,记者见到了刚刚从北京飞回来的李京陆,他领着记者前往毛乌素沙地。在那里,有他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一谈到低碳经济,李京陆精神一振,彻底忘记了旅途的疲倦。他语速非常快,有关低碳的话题一个接一个。
“各国领导人一度齐聚,就环境问题展开讨论,集中问题无非是环境容纳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这个总量已经接近极限值,人类已经不能再无节制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李京陆忧心忡忡。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提低碳一词,到底何谓真正的低碳?
“现在看来,低碳就是节能减排,然而对于发展中的社会来说减排就意味着不能不排,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排放的问题。而植树恰恰是一种能够实现负碳效果的好形式。减排加上负碳就是所谓的低碳!”李京陆简单地概括着他对低碳概念的理解。
2003年初来内蒙古之时,李京陆只是想单纯的治沙,虽然他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治沙经历,但是机遇似乎又总是蕴藏在得失之间。
李京陆介绍说,治沙的实践证明:通过适当的密植和科学抚育,沙漠中,每亩沙生灌木年均生物质产量约为0.5吨。这意味着1000万亩集约化经营的沙生灌木每年提供的生物质能相当于一座年产340万吨煤矿所提供的能量,可转化为绿色电力50亿度。
2006年,西安热工院对沙柳、红柳、旱柳等近10种沙生灌木和植物进行了热值、灰融点和有害成分的测定,结果令人振奋:其低位热值均在4000大卡/公斤以上,即2吨沙生灌木生物质的发热量至少相当于1吨标准煤。沙生灌木生物质还具有秸秆、棉柴等农业剩余物不具备的特点:灰熔点高,有害成分低或不存在。这些优势就使得选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生物质发电系列装备成为现实,也使得我国生物质发电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成为可能。
据资料显示,内蒙古治沙的沙漠有6亿亩,可通过营造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灌木定期平茬抚育生物习性,在规模有效治理黄沙的同时,每年平均获得约5亿吨生物质资源量,可为2000座3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生物质能源发电集群提供生生不息的原料。最终通过碳汇和减排两种方式可形成每年10亿吨以上二氧化碳减排能力。
靠着这个思路,李京陆仿佛看到了毛乌素一个永不枯竭的绿色煤田,他决定建造一座生物质发电厂。
改写历史创造第一
走进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给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没有看到一般火电厂排放的浓烟滚滚,高耸入云的烟囱上有淡淡的白色烟雾飘出。随行的工作人员颇为得意地向记者介绍说:“烧的是植物,出的是肥料,排的是无害气体,所以才有这么小的烟雾,这样的现象也就是在我们生物质热电厂才能看到。”
厂区南面不远处的原料堆散地,全部是已经破碎好的沙生灌木,分别由分散在沙漠各处的130多个收料点运来,堆散地内正在作业的车辆将碎料运往电厂,一切运作井然有序。
2007年5月,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开工,离电厂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一个甲醇化工厂。电厂的全部用水都来自这个甲醇化工厂的工业废水,生物质发电完后剩余的草木灰,是制作钾肥的原料。
与此同时,李京陆投资建设沙生灌木生能源林地60万亩,以形成年持续治沙20万亩的能力。
经过两年的生物质电厂建设,以沙区平茬灌木生物质为原料,总投资306亿元,成功运行了一座装机2X1.5MW的生物质热电厂。
截至目前,热电厂已经安全运行13个月,累计完成发电1.3亿度,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万余吨,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3万亩,每年可形成碳汇10万多吨,治沙造林、灌木林抚育、运输切片等环节,每年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绿色就业岗位7000多个,人均收入1万多元。
在电厂区内,记者看到了正在建造的大棚,李京陆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实施利用电厂洁净度烟气二氧化碳生产螺旋藻实验项目。他们将对烟道排放的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实施再回收,通过机械压缩装瓶,作为物美价廉的生产辅料,可以运往邻县的螺旋藻生产基地,取代价格不菲的小苏打,实现循环利用。
此外,近万吨生物质灰渣全部转化为复合钾肥进行综合利用,进而实现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