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乙醇产业复燃:燃料乙醇产业有望重新启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3/2010 09:07:23   来源:《财经》杂志

  2010年7月23日,或将成为中国燃料乙醇行业的一个转折点。这天下午,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中粮集团设立国家能源生物液体燃料研发(试验)中心(下称研发中心)。

  《财经》记者获悉,研发中心将以推动中粮集团纤维素乙醇的发展为主要任务。在此之前的5月27日,中粮集团宣布与中石化、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联手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纤维素乙醇工厂。新工厂将于2011年正式投建,规模为1万吨/年。

  中粮集团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生化研发中心总经理郝小明透露,中粮集团的万吨级纤维素乙醇项目,国家能源局会给予10%的资金补助。该项目的前期投资是2.7亿元,这意味着2700万元的政府补助。

  燃料乙醇是明显受政策驱动的行业,2007年后,由于政策转向,一度火爆的燃料乙醇产业陷入停顿。国家能源局此举,让整个行业的前景再度变得光明起来。

  中粮集团早在2006年即涉足乙醇行业,至今已投入逾百亿元资金,2009年乙醇产量为84.6万吨,几乎占全国产量(172万吨)的一半,但均为粮食和木薯乙醇。按中粮集团的规划,2020年纤维素乙醇的产量将达到百万吨级。

  6月29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对《财经》记者表示,中粮一直致力于突破纤维素乙醇的技术瓶颈,中粮希望纤维素乙醇成为下一代能源。

  纤维素乙醇上台

  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乙醇最广泛和最新的用途是和汽油调配形成车用燃料,即乙醇汽油。目前,中国试点推广的E10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掺入10%的乙醇而成。专家认为,推广乙醇汽油不但可减少石油消耗,还可减轻环境负担。在很多国家,乙醇汽油都被推崇为走向能源独立的“国产入场券”。

  中国推广乙醇的最初设想出现在1999年,当时,连年的粮食大丰收使得时任总理朱基将粮食称为“甜蜜的负担”,这促使中国思考如何在粮食与能源之间搭建桥梁。

  2001年,国家五部委颁布《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规定陈化粮主要用于生产乙醇、饲料等,并批准建立四家乙醇企业:丰原生化(7.90,0.24,3.13%)(000930.SZ)、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前身为华润酒精,下称中粮生化)、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下称吉林乙醇)、河南天冠集团。

  2003年年末,中央政府针对四家乙醇企业制定了五年补贴计划: 2004年企业每生产1吨乙醇可享受2736元补贴,此后逐年降低,到2006年降为1373元(2007年,财政部又制定《生物燃料乙醇弹性补贴财政财务管理办法》,不再实施固定补贴,转而实行弹性补贴政策)。

  得益于政策扶持,乙醇产业当红一时。众多企业参与其中,而中粮集团最为强势。通过或并购或入股,中粮染指四家定点企业中的三家——全资拥有中粮生化、控股丰原生化、入股吉林乙醇。

  但好景不长。陈化粮很快消耗殆尽,企业不得不加入抢购玉米、小麦的行列。四家定点企业中,丰原生化、中粮生化和吉林乙醇均以玉米为乙醇主要原料,河南天冠集团则以小麦为主要原料。

  很快,燃料乙醇被指责为“与民争粮”“与粮争地”“消耗的资源比提供的能源还多”。

  乙醇企业另一个受人指责之处是生产成本过高, 严重依赖财政补贴。

  以玉米为例。目前玉米市场价每吨价格在1900元-2000元,按生产1吨乙醇消耗3.3吨玉米计算,1吨乙醇仅玉米的成本就达6270元-6600元,再加上其他成本,成本超过8000元。

  丰原生化是上述四家定点企业中惟一的一家上市公司。2009年丰原生化全年净利润2.52亿元,而国家补贴额为8.83亿元,补贴额是利润的2.7倍。

  2007年,乙醇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当年6月,政府停止审批粮食乙醇项目。

  显然,当务之急是发展非粮乙醇和降低生产成本。

  2008年年初,中粮集团的20万吨木薯乙醇项目正式投产,这是中粮集团第一个、亦是中国惟一一个非粮乙醇项目,负责运作此项目的广西中粮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广西中粮)成为中国第五家乙醇定点生产企业。

  然而广西中粮的发展同样难言顺利。6月27日,广西中粮副总经理任连彬对《财经》记者坦言,公司目前仍未盈利,原因同样是原料(木薯)价格过高。中粮集团曾计划在广西再建一个30万吨的木薯乙醇项目,但时至今日尚未启动。此外,虽然木薯和玉米、小麦相比,已属“非粮”,但仍有“与粮争地”的问题。

  “中国适合种植木薯的地方有限,且能种植木薯的地方也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等,还是涉嫌“与民争粮”。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明松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目前的共识是,再用玉米这类粮食作物发展乙醇肯定不行了,木薯这类非粮作物也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原料。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能是用纤维素生产乙醇。”

  肖明松介绍,中国拥有发展纤维素乙醇的原料优势。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农作物秸秆、皮壳当中,价格低廉。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可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为6亿-7亿吨,除了喂养牲畜和秸秆还田,多余的秸秆即可用来生产乙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大约5吨-7吨秸秆可转化为1吨乙醇。

  “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发展纤维素乙醇。”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章告诉《财经》记者。陈1985年即开始投身纤维素乙醇的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在他看来,目前我国掌握的纤维素乙醇技术并不比国外落后,技术一旦进一步突破,最终的产量可能比玉米、木薯所生产的乙醇之和还要多。

  但正是因为受制于技术瓶颈,纤维素乙醇的成本远高于粮食及木薯乙醇,这使得目前全球范围内均未能实现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

  降低成本是关键

  目前看来,在纤维素乙醇技术的探索上,中粮集团在国内企业中走得最远。

  2006年4月,中粮集团在黑龙江肇东投资兴建了一个500吨/年的纤维素乙醇试验装置。该装置当年10月投料试车成功。据《财经》记者了解,该试验装置最初的生产成本高达2万元/吨,随后成本逐步下降,目前最低能控制在6000元-7000元/吨。